解剖“粤海发展事件”.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十三、解剖“粤海发展事件” 昨日,一纸“送达公告”,使两年前一场轰轰烈烈的资产重组,顿时陷入无比尴尬的结局。 一、重组辉煌一时 1997年3月,深圳粤海实业投资公司入主当时已每况愈下的新亚快餐(后更名为粤海发展),新股东用了一年时间来清理不良资产,当年粤海发展报亏,每股净资产跌至0.63元,公司申请带上ST帽子。 1998年3月,新股东开始注入资产,ST粤海发分期付款收购江苏江盛造船公司45%股权,当时预测,船厂1998年和1999年利润都不低于2100万元。 更大的惊喜在后面。1998年7月,ST粤海发披露,以其持有的正大餐饮40%股权作价4000万元,与深圳粤海集团拥有的对海峰电子95%股权作价1718万元及一笔相应债权5282万元,合计7000万元,双方进行置换,差价3000万元另外偿付。 这是一笔不可思议的买卖。ST粤海发对正大餐饮原投资仅56万美元,出让时评估值已跌至-48万元,这笔烂资产卖了4000万元,ST粤海发凭着这单买卖净赚3500多万元,占当年利润的124%。而1997年还亏损的ST粤海发,在1998年中期每股收益一跃而至0.57元。中期净资产收益率达43%,高居两市首位,成为耀眼的重组明星。 与此相伴的是股价飙升,ST粤海发是1998年最引人注目的牛股之一,最高攀升至近30元,全年涨幅达177%,位列两涨幅第三位。 二、利润神话破灭 但重组却没什么下文。公司1998年下半年几乎没多少进帐,当初看好的船厂,据说因为“受金融危机和洪涝灾害的影响”,效益只达到预计的一半。而到1999年中期,ST粤海发每股收益只有一分钱,短短一年,“绩优重组股”的风采,已是过眼烟云。公司还披露,大股东持股已被冻结。 另一个令人生疑的问题是,海峰电子的主要资产——位于苏州粤海广场的泰园房产,当初颇为看好,但在此后年报、中报中均只字未提。而昨日见报的“送达公告”终于揭开了谜底——海峰电子并不具有对泰园的产权,深圳粤海也并未按照协议代海峰电子支付购买泰园的货款,不拥有对海峰电子的债权5282万元。实际上,海峰电子近乎空壳,股权之所以能卖钱,只因其拥有泰园物业。而此项产权及债权根本不存在,无疑使当初那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资产置换顿时失去了基础。 更严重的是,资产置换不成立,意味着ST粤海发花团锦簇的98中报和年报背后,竟是巨额的利润虚构。ST粤海发重组营造的业绩神话,顷刻间化为乌有。 三、“凤凰”又要变“乌鸡” ST粤海发有一项举动耐人寻味,在98年热热闹闹扭亏后,并没有申请摘掉ST帽子。现在看来,这顶帽子的确难摘。事实上,如果资产置换不成立的事实最终确认,ST粤海发面临的后果是可怕的。 首先,置换产生的3500多万元利润应该从1998年利润中刨掉,公司1998年肯定变为亏损,如此一来,公司已连续两年亏损。同时公司的资产状况必须恢复到置换前的情形,海峰电子将从合并报表中剔除,而已经停业的正大餐饮将重回公司。 公司中期业绩已在亏损边缘,1999年利润将主要靠船厂的投资回报来支撑,加之四项计提等因素的影响,全年业绩恐难以乐观。 转了一个圈,ST粤海发似乎又要回到原地。而它的沉浮再一次告诉人们,天上掉馅饼,永远不可能。 四、重组有隐患 1998年无论市场表现还是业绩表现,ST粤海发都上演了丑小鸭变天鹅的神话,然而到现在,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类重组神话何以如此脆弱,经不起事实的考验。 ST粤海发的重组是典型的“输血”式重组。ST粤海发股本规模、资产规模都很小,“输血”很容易在业绩上“见效”。重组最大的两个动作,一是收购造船公司,一是资产置换,从其中的种种安排可以看出,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业绩的确费了不少心思。遗憾的是,这些安排并没能使ST粤海发一劳永逸,ST粤海发业绩回落的速度跟它“升空”的速度一样快,而虚构利润曝光,更将那段短暂的辉煌也来了个彻底否定。 纵观近年来上市公司重组案例,业绩提升大多靠大股东注入资产,甚至在市场看来,这已是理所当然的选择。然而越来越多重组“触碓”的事实,表明这样的重组的确隐患重重。 首先,着眼于短期内业绩“突变”的重组,极有可能隐藏不规范因素。评估高估、烂资产卖高价的现象在重组中并不少见,像ST粤海发这样,大股东根本连产权和债权都没拿到,基本的法律程序都不具备,就拿“空壳”来跟上市公司进行置换,无非是为了“端”出一份漂亮的报表。 而关联交易缺乏约束,更为重组中的造假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此次证监会送达公告中的处罚对象——丁迅,即ST粤海发重组的灵魂人物,当时既是上市公司董事长,又是深圳粤海集团的总经理,左手将海峰电子空壳股权送过来,右手又将其接过去,其间隐藏的问题,显然缺乏有力的监控。1999年丁迅去职,虚假置换的问题才曝光。 如果重组演变成了这样一种游戏——大股东以虚虚实实的手段来热闹一番,一旦真相大白,结果上市公司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sd52251365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