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华新闻伦理圆桌会议的发言.pptx

  1.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艰难的中国新闻自律;中国新闻传播界的新闻职业意识长期确立不起来。目前主要仰仗党中央职能部门宣传部不断下发红头文件、各领导机关下达行政规章,以此来约束传媒的各种属于职业道德和规范范围内的事项。 这是为什么? 从文化渊源看,中国没有西方意义的宗教(救赎),中国的儒教是一种带有政治色彩的修身养性(吾日三省吾身),因而人民的道德意识主要存在于生活层面,表现为朴素的建立在自然人性基础上的道德感。 最近几十年来,经历五六十次政治运动,特别是十年“文革”的浩劫,这样的道德意识也所剩无几。 紧接着,中国社会很快进入并不完善市场经济(法治和契约意识是随后才提出的),传媒迅速变成了一个个利益单元,以利益为核心的价值观进一步侵蚀着新闻人尚存不多的道德意识。一旦发生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冲突,本来可以仰仗职业道德作出恰当的处理,但现在首先被抛弃的便是道德。;从体制上看,中国的新闻界曾在几十年内不是一个行业,当然谈不上新闻职业理念,也不知新闻职业道德为何物。 1952年,中国大陆经过没有声张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改造”,报纸、广播电台(以及后来出现的电视台)和通讯社,成为各级党政权力机关的一部分,新闻传媒不是一种社会职业。1949年成立的政务院新闻总署也于1952年撤销。 新闻教育方面,1952年经过高校院系调整,新闻教育被集中管理。北京各高校的新闻系几经变动,最终合并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上海各高校的新闻系被合并到复旦大学新闻系。1949-1983年30多年间,没有出版一本国人写的新闻学教材,上课直接使用苏联党校新闻班的讲义。政治要求即是最高的道德。;当时的新闻理论主要告知: 传媒是党的喉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是唯一的任务; 新闻真实被解释为“本质真实”,传媒的基本任务是报道社会主义社会光明的本质; “新闻客观性原则”被批判为资产阶级新闻观点;;那时,为了宣传共产主义而说假话,没有丝毫的羞愧感,反而绝着自己很聪明。例如1952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的关于志愿军战士黄继光的通讯《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写道: ……坑道里营参谋长在望着他,战友们在望着他,祖国人民在望着他,他的母亲也在望着他,马特洛索夫的英雄行为在鼓舞着他…… 前苏联史学家考证,电影《普通一兵》中的原型马特洛索夫没有堵过枪眼。 ;1959年第3期的《美术研究》刊文《解放后连环画工作的成就》写道: “志愿军英雄黄继光在朝鲜英勇牺牲时,他的口袋里还珍藏着一本‘ 马特洛索夫’的连环画。这样的例子是列举不完的。新连环画之所以受到群众欢迎, 就在于它帮助人们新品质的成长, 使人民更加热爱祖国和忠于共产主义理想, 从而鼓舞了建没新生活的热情和斗争意志。”《马特洛索夫》连环画的最早版本,是1957年6月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黄继光是1952年牺牲的。;实行市场经济以后,党的机关报以外的传媒被推向市场(仍要归口管理),于是职业道德问题提上日程。 2002年山西繁峙金矿矿难,新华社等传媒的11名记者受贿无闻,引发中共中央宣传部从2003年起进行“三项学习教育”,以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三个代表”、学习新闻职业精神的名义,将职业意识问题提上日程。 这个学习运动延续至今。但在传媒现实的运行中,有很多与利益相关的潜规则。例如你若不拿红包,那别人怎么办?于是被孤立;记者若因为舆论监督而得罪广告客户,就是传媒最大的敌人,难以在这个行业生存下去。;从新闻教育界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有专门的基础课“新闻法治与道德”,要讲一个学期。 但是学生到了具体的传媒,感觉不是这么回事,因而学校教育收效很小,社会太缺少新闻职业意识。例如媒介审判,随处可见;公开未成年嫌犯的姓名,多数都这样做,感觉不到存在问题。;现在新闻界普遍的问题是所谓“有偿新闻”(受贿新闻、金元新闻),报纸版面和新闻节目中软文俯拾皆是,记者跑会普遍拿红包,走到极端的表现是“封口费”和新闻敲诈。 下图: 2008年11月山西矿难后记者在领取“封口费”;将广告与新闻搅和在一起的广告(而且广告有“本报讯”字样) 《北青报》2007年7月27日B4版;《羊城晚报》2010年9月9日把广告作为新闻发在头版,明知故犯地违反《广告法》第13条,但广告法的执法者工商管理局是管不了传媒的。;2014年3月27日我留的新闻理论作业 审视2014年3月25日《北京晚报》2版和20版下半版的内容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为什么?然后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13条,分析一下它们如何违法。为什么我国报纸上会有如此多的这类东西,请从法治管理角度做一分析。;两个版的软文均署名“本报某记者”,这是该记者做得事儿吗?但普遍存在,而且多数作者从来没有想到过这样做有什么不妥。 学生把这关于两个广告新闻的问题分析发给了北京晚报编辑部,对方不回复。经我催问后回复:那是北京日报广告部安排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