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犯罪心理测试技术.pdfVIP

浅谈犯罪心理测试技术.pdf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犯罪心理测试技术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 即过去长时间被某些人错译、 错传、 错用为 测谎“ ” 的科学的正确称谓。 研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应首先重视鉴别其概念的科学性。 根据中国多年犯罪心理学理论研究成果, 中国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 是运用现代 心理学和实验心理技术以及神经心理学、 生物电子学等研究成果, 通过国产心理 测试仪和智能计算机, 同时同步记录人的多项心理生理反映指标, 进而评判心理 痕迹对映相关度的实验心理技术。 作为一门新型的科学技术,犯罪心理测试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刑事司法领 域,并在侦查破案与审判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尽管如此, 目前我国对于犯 罪心理测试技术及其结论的运用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 已有的司法解释也没有解 决实质问题, 这与此项技术在司法实践中日益广泛的应用趋势不相符合。 中国的 司法实践与学术领域仅将犯罪心理测试视为一种侦查辅助手段, 对于其测试结论 的定性争议颇多。然而,明确犯罪心理测试结论的证据价值并对其加以法律规制, 已成为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理论亟需研究的问题。 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科研成果的应用,人们越来越需要高科技的成 果去解决具体 的实际问题,发挥其最大社会和经济效益。中国正处于渐进式转 轨的阶段, 从经济法学和犯罪学的观点上分析: 近年来, 我国各种不同类型的刑 事犯罪不断升级, 已经影响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正常的社会秩序。 担负打击刑 事犯罪的司法机关正面临着社会治安形势的考验, 司法机关非常迫切需要高科技 的成果,在实践中辅助侦破重大疑难案件和公正审理错综复杂的案件。 因此在刑 事侦察中,需依附高科技的成果作为刑事侦察技术的补充。 (一)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概况与测试原理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俗称 “测谎 ”),是由专门测试人员对侦查技术人员通过现场 勘查分析犯罪活动的特点、 过程并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痕迹进行描绘后, 运用综 合编题技术进行心理学实验, 并通过多道心理测试仪, 对被测人在测试过程中对 主试所施加的心理刺激的心理和生理反映进行描绘记录, 进而评判被测人员与犯 罪活动的关系的一项实验心理技术。犯罪心理测试技术, 这种主要用于人员调 查和辅助侦查、 审理案件的心理实验技术, 是依据认知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三大学科基础和神经心理学、 生物电子学、 计算机应用、 侦查学、 物证技术学等学科知识, 通过专用心理测试仪硬件和计算机软件操作系统, 实 时同步记录被测人对主试语言问题理解后的多项心理生物反映变化, 进而评判 其心理痕迹对映相关度的心理鉴定技术。 可以说, 中国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应用过程, 是犯罪心理测试技术 专业人员在准确把握疑难案件的客观真实的情况后, 经过特有的犯罪心理动态 分析阶段, 综合测试法编题阶段, 心理访谈阶段, 实测阶段,

文档评论(0)

办公文档大全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文档来源于平时收集整理,如果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私信联系本人删除,本人在看到消息后一定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