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总论.ppt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 医 儿 科 学 ? 余惠平 ? 主任医师 ,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 研究方向:紫癜,饮食营养疾病,哮喘 ? 门诊时间:周二上午,周四上下午,周日 下午 ?中医儿科学基础知识 ?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 小儿年龄分期 ? 小儿生长发育 ? 生理病因病理特点 ? 儿科诊法概要 ? 儿科治法概要 一、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一)中医儿科学萌芽期(远古-南 北朝) ? 《史记 · 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已有 名医扁鹊为“小儿医”。 ? 《五十二病方》 ? 《黄帝内经》中有不少关于小儿生理和儿科疾病 的病因、病理等论述。如《 素问 · 上古天真论》说: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 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 丈夫八岁,肾气实, 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 故能有子”。 ? 西汉 · 淳于意《诊籍》记录儿科最早病案:小儿气 鬲病。 (二)中医儿科学形成期(隋朝- 宋朝) ? 相传至今的我国最早儿科专著《颅囟经》,流行 于唐末宋初。 ? 北宋钱乙,字仲阳,被誉为“儿科之圣”。是中 医儿科学术发展史上有杰出贡献的医家。他的弟 子阎季忠整理其理论和实践经验,编成《小儿药 证直诀》。 ? 隋唐时期,朝廷设立“太医署”,由“医博士” 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培养儿科专科医生。 宋代太医局专设“小方脉”(儿科)为九科之一。 (三)中医儿科学发展期(元朝 - 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 名医辈出,著书立说 明代儿科世医万全著有《育婴家秘》、 《幼科发挥》、《痘疹心法》、《片玉心 书》等 ? 明清时期,我国应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已 广泛传播。 (四)中医儿科学的新时期(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了现代中医中等及高等 教育, 70 年代开始中医儿科学硕士生教育, 80 年代开始中医儿科学博士生教育, 21 世 纪初有了中医儿科学博士后。 ? 编写了不同层次的中医儿科学教材,整理 出版了历代儿科名著:张奇文主编的《儿 科医籍辑要丛书》 1 套 6 册。 二、小儿年龄分期 1. 胎儿期: 从受孕到分娩断脐为胎儿期。胎龄从孕 妇末次月经的第 1 天算起为 40 周, 280 天 。 2. 新生儿期: 出生后脐带结扎至满 28 天 。 3. 婴儿期: 出生后 28 天至 1 周岁。 4. 幼儿期 : 1 周岁后至满 3 周岁为幼儿期。 5. 学龄前期: 3 周岁后至 6 - 7 岁入小学前 6. 学龄期: 自 6 - 7 岁入小学至青春期前(一般为女 12 岁,男 13 岁)。 7. 青春期: 女孩自 11 - 12 岁到 17 - 18 岁,男孩自 13 - 14 岁到 18 - 20 岁 。 三、小儿生长发育 ? 一般以“生长”表示形体的增长、“发育” 表示各种功能的进步。 ? (一)体格生长:体重、身高、头围、囟 门、牙齿、呼吸、脉搏、血压等。 1. 体重计算公式: 1 ) < 6 个月 体重( kg )= 3 + 0.7 × 月龄 2 ) 7 - 12 个月体重( kg )= 7 + 0.5 ×(月龄- 6 ) 3 ) 1 岁以上 体重( kg )= 8 + 2 × 年龄 2. 前囟应在小儿出生后的 12 - 18 个月闭合 。 3. 2 岁以内乳牙颗数可用以下公式推算: 乳牙数 = 月龄 - 4 (或 6 ) 4. 不同年龄小儿血压正常值可用公式推算: (注: kPa = mmHg ÷ 7.5 ) 收缩压( mmHg ) = 80 + 2 × 年龄 舒张压 = 收缩压 × 2/3 ( 二 ) 智 能 发 育 1 、感知发育 2 、运动发育: “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 会走” 3 、语言发育 4 、性格发育 四、生理病因病理特点 ( 一)生理特点 ?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 “ 稚阴稚阳”学说 ?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 “ 纯阳”学说 (二)病理特点 ?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 “ 易寒易热,易虚易 实” ?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三 ) 病因特点 1. 先天因素 2. 外感因素 3. 乳食因素 4. 情志因素 5. 意外因素 6. 环境因素 7. 医源因素 五、 儿科诊法概要 (一) 望诊 望诊内容可分为总体望诊(望神色、 望形态)和分部望诊(审苗窍、辨斑疹、 察二便、察指纹)两个方面。 ? 望神色: 五色主病 又称五色诊,即按面色红、 青、黄、白、黑五种不同颜色的偏向表现 来诊察疾病。 ? 审苗窍: 察舌 ? 察指纹 : ? 小儿指纹是指食指桡侧的浅表静脉。婴幼 儿皮肤薄嫩,络脉易于显露,故儿科对于 3 岁以下小儿常以察指纹作为望诊内容之一。 ? 指纹分三关。自虎口向指端,第

文档评论(0)

jinchen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