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障碍参考幻灯片.ppt

  1.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 心理治疗 ( 1 )认知治疗:由于有创伤基础上的认知扭曲的特点,因此纠正认知扭曲,特别是认识到 既往创伤的意义,唤起回忆可能就开始了。 ( 2 )催眠治疗:催眠可以控制、调节症状的强度,便于控制唤回分离性的记忆,给患者提 供支持和自我的强化,最终促进分离性记忆的整合。 ( 3 )集体心理治疗:通过短期或长期的集体心理治疗,患者可能会恢复他们已经遗忘的记 忆,然后重新建构整合分离的记忆。常有助于 PTSD 和童年遭受虐待的患者。 四、治疗 2. 药物治疗 目前没有药物能治疗分离性遗忘,但药物可用于促进催眠,如异戊巴比妥钠、硫喷妥钠、 苯二氮?类和安非他明等。 精神病学(第 8 版) 人格 - 现实解体障碍 第四节 人格 - 现实解体障碍( depersonalization-derealization disorder ):持续或反复体验人格解体和 (或)现实解体。 人格解体:患者感受到完整的自我有分离的体验,即体验到自我的整体性分离,如躯体的 完整性、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的分离等,或感到自己就像一个旁观者从外部来审视自我。 现实解体:感知的环境知觉出现分离的体验,仿佛自己是一个外部的观察者,在观察自我 周围的环境,或对现实的感知有不真实感、朦胧感,恍若隔世。 1. 概念及特征 精神病学(第 8 版) 一、概述 2. 流行病学特征 好发于青春期后期或成年早期。女性患病率比男性高 2 ~ 4 倍。短暂的人格解体与现实解体 体验在健康人群和临床中也可见到。在一般人群中的年患病率为 19% 。 精神病学(第 8 版) 二、临床表现 人格解体临床表现 : 1. 对身体完整性的感知分离; 2. 自己置身于自我之外看自己,好像“我”分离成两个人: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此时人格具有 了双重性; 3. 与自己的情感分离,自己体验不到自己的情感,或者体验到的是虚假的。 现实解体临床表现 : 患者常常感到自己生活在另一个世界,感到眼前的环境不真实,自己可能站在异度空间来 观察周围的环境。 作者:郝伟 第一章 绪论 1 作者:许秀峰、沈宗霖 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第十二章 分离障碍 目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分离性神经症状障碍 第三节 分离性遗忘 第四节 人格 - 现实解体障碍 第五节 分离性身份障碍 重点难点 熟悉 了解 掌握 分离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 分离障碍诊断要点及临床表现。 分离障碍的发病机制;分离障碍的治疗原则。 概述 第一节 精神病学(第 8 版) 引言 ? 分离障碍( dissociative disorder )在中国既往翻译为癔症( hysteria )。 ICD-10 里修订为分 离(转换)障碍( dissociative ( conversion ) disorder )。 ICD-11 称为分离障碍。 1. 概念的变化 ? 患者非自主地、间断地丧失部分或全部心理 - 生理功能的整合能力,在感知觉、记忆、情 感、行为、自我(身份)意识及环境意识等方面的失整合,即所谓的分离状态;分离障 碍的症状不是由于药物或物质的直接作用或影响,如戒断反应;也不能被另一种精神和 行为障碍、睡眠障碍、神经系统或其他健康状况所解释,也与当地的文化、宗教不吻合。 2. 共同特征 ? 女性多见,男性少见。大多数 35 岁前发病。 3. 流行病学特点 精神病学(第 8 版)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 家系研究发现男性一级亲属的患病率为 2.4% ,女性一级亲属的患病率为 6.4% 。单卵双生 子和双卵双生子的研究没有发现同患分离障碍者。 1. 遗传 ? 分离性障碍患者海马及杏仁核体积减少,前额叶功能下降等,但这些改变缺乏特异性。 2. 脑结构和功能 ? 对应激性事件的经历和反应是引发本病的重要因素。 ? 幼年期的创伤性经历:精神、躯体或性虐待。 ? 人格特质:有暗示性、情感性、自我中心性、表演性、幻想性特征的个体易患病。 3. 心理因素 精神病学(第 8 版)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 文化落后、经济状况差患病率高,文化程度低,生活在封闭环境者易患病。 ? 特殊文化环境中特殊表现:我国南方发生的缩阳症( Koro Syndrome )。 ? 文化程度及生活环境:文化程度较低的个体比文化程度高的个体更易患病;生活在封闭 环境(如边远地区)中的个体比生活在开放环境(如大都市)中的个体更容易发病。 4. 社会文化因素 ? 心理防御机制(原发获益):个体将意识中的无法调和的冲突阻抑到潜意识中,然后将 冲突分离,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避免了个体主观的苦恼。 ? 行为主义(继发获益):患者将自我出现的症状与环境因素相联系,形成条件联系,然 后形成自动化反应,使症状持续存在,可得到周围社会人际环境的“继发获益”。 5. 相关

文档评论(0)

jinzhu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