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总)遗传性易栓症的研究现状.ppt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 凝血酶原G20210A(FⅡ G20210A)基因突变 FⅡG20210A突变是比FVL相对较弱的VTE危险因素。出现血栓症临床症状的FⅡG20210A基因携带者多伴随继发因素(口服避孕药、妊娠、手术、创伤)和高龄因素。研究发现,去除其它遗传因素影响后,与F ⅡG20210A突变关联的静脉血栓症患者是对照组的314倍。 ..。.. * 凝血酶原20210A 凝血酶原20210A突变在高加索人群中相当常见,检出率达2%~6% ,而在亚洲各国人群中,除个别报道外,检出率几乎为0。凝血酶原20210A携带者血栓危险性升高约3倍,在西方静脉血栓患者中检出率约为6%。近年来的研究表明,FⅡG 20210A 突变在中国人中非常少见,它并非静脉血栓症或肺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 ..。.. * 3 遗传性PC缺陷症 本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遗传基因位于2q13~14。根据PC的活性及抗原量测定,可将本病分为2型。I 型: PC的活性及抗原量均降低; II 型: PC的活性降低而抗原量正常,显然是PC的结构异常。 国内曾报道一个家族性PC缺陷症,在30例成员中检出4例PC活性低于50%的患者。 ..。.. * 遗传性PC缺陷症 PC缺陷症患者除表现为复发性DVT外,还常表现为暴发性紫癜、出血性皮肤坏死,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IC等。 个别患者还可发生动脉系统血栓形成,尤其是纯合子患者,杂合子患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较低,且常有较明确的诱因。 ..。.. * 4 遗传性PS缺陷症 遗传性PS缺陷症于1984年首次报道以来,目前全球报道不下400个家族。国内报道一个有血栓倾向家族的47名成员中,检出9例PS缺陷症。本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基因位于3p11.1~11.2。 ..。.. * 遗传性PS缺陷症 本病主要表现为复发性静脉血栓形成,约65%表现为DVT,部分患者可发现腹腔疾病; 35%表现有浅静脉血栓形成,少数患者可表现为脾静脉、肠系膜动静脉以及脑矢状窦等部位血栓形成,PS缺陷症患者动脉系统血栓发生率为23%。 ..。.. * 5 遗传性AT缺陷症 本病为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遗传基因位于1q23~25。 在PC系统有缺陷的人群中,静脉血栓症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5~8倍。本病主要表现为容易发生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尤其是下肢深静脉,特别易发生于妊娠期,与其他类型易栓症相比,本症发生血栓形成的危险性较高。 ..。.. * 遗传性AT缺陷症 近年研究发现, 中国人群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3种遗传缺陷发生率的总和为26.4%~35.7% ,明显高于西方人群。 PC和PS缺乏是中国人群中重要的静脉血栓症的危险因素, 而抗凝血酶缺失与静脉血栓症的发生并无显著关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遗传性易栓症的研究现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 血管外科 1934 ..。.. * 前言(一) 1965年Egeberg在报道一个家族性抗凝血酶(AT)缺陷症时首先提出易栓(tromobophilia)一词,意为血栓形成的倾向性增高。通常将易栓症分成两大类: 遗传性和获得性。事实上,易栓症的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归类互有交叉。 ..。.. * 前言(二) 近些年来研究发现易栓症不是单一疾病, 而是指由于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纤溶蛋白等的遗传性或获得性缺陷或存在获得性危险因素而容易发生血栓栓塞的疾病或状态。 ..。.. * 前言(三) 血栓遗传倾向是遗传原因造成的高凝状态。易栓症虽可累及动脉和静脉,但一般常指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VTE 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多数学者认为它们是同一疾病的不同表现形式。 ..。.. * 前言(四) VTE 的遗传性危险因素有V 因子Leiden(factor-Ⅴ Leiden, FVL)变异、蛋白C (PC)缺乏、蛋白S (PS)缺乏、G20210A基因变异、抗凝血酶缺乏、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 是基因缺陷导致相应蛋白减少和(或)质量异常所致, 可通过基因分析和(或)蛋白活性水平测定明确。 ..。.. * 1 凝血因子Ⅴ 1691G/A突变 1994年荷兰Leiden大学研究人员发现(称之为FV Leiden) ,凝血因子Ⅴ基因1 691位点突变(G→A), 使506位的精氨酸被谷氨酰胺替代, 称为FVL(或FVR506Q),使APC对凝血因子Ⅴ的灭活作用

文档评论(0)

liuhan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