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论文:浅谈政府如何解决失地农民补偿安置问题.docx

管理论文:浅谈政府如何解决失地农民补偿安置问题.docx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管理论文:浅谈政府如何解决失地农民补偿安置问题 一、 研究背景 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即“新四化”道路。其中,工业化、信息化及农业现代化是从三大产业角度出发提出的,而新型城镇化独树一帜,可见其重要性。李克强也在多次讲话和会议中提出新型城镇化道路,他指出,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发展还很不平衡,尤其是城乡差距量大面广,差距就是潜力,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图1显示的是2002到2012年这十年城镇化率的变化,可见城镇化已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城镇化背景下,由于城市建设及整合规划的需要,使得农民的农用土地以及农村居住地被迫转化为非农业用地。农民失去土地后,一方面丧失土地保障,成为城市居民;另一方面又没有城市居民的福利保障及工资待遇,成为一类处于尴尬境地的特殊群体。按照“十二五”规划,我国城镇化速度每年增0.8个百分点,意味着每年将有1100万人口进入城市。另《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指出,2000年至2030年的30年占用耕地将达到5450万亩。按照人均耕地不足0.7亩算,每征用1亩地意味着1.43个人失去土地,也就是说到2030年我国失去土地的农民将达到1.12亿。有效的安置这一数额庞大的群体,保障他们在生活及心理上真正融入城市,这对于社会稳定及新城镇化建设至关重要。 农民失去土地后,由于劳动能力弱,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城市融入效果并不理想,许多农民失去土地后成为“无地、无业、无保障”新三无群体。虽然由政府主导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在各地以不同程度和形式展开,取得一些成效,但是,由于政府公共性的缺失,导致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法律监管力度不够、土地补偿机制漏洞百出等现象的产生。失地农民失去土地保障后,基本生活得不到有效保障,处境让人担忧。 二、 基本概念界定 (一)失地农民 陈绍军(2009)认为失地农民是指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由于政府土地征收行为导致的土地全部被征用或征地后人均实有耕地不足一定数量的农民。 黄建伟(2009)把失地农民定义为一类法律主体,因为从法律角度来看,失地农民失去土地的同时也失去了土地上包括的财产权利、就业权利以及基本生活保障权利。其在界定失地农民的概念时,认为其有广义、中义和狭义之分。如图2所示,从第一到第四象限分别指主动的完全失去土地的农民、主动的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被动的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及被动的完全失去土地的农民。广义上的失地农民即指包括四个象限的失地农民法律主体,即主动或被动失去所有或部分土地的农民;中义的指包括两个或三个象限的失地农民法律主体;狭义的即指只包括一个象限的失地农民法律主体。 本文中指的失地农民主要是指被动的完全失去土地的农民,即第四象限所表示的失地农民法律主体。“被动”表示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以及没有从心理角度完全接受征地的农民,是由于国家、机构或个人的需要,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农民被迫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及其他衍生权。与主动城市化的农村迁移劳动力相比,当前失地农民基本上属于被动城市化的群体,劳动力的转移具有非自愿性、彻底性和不可逆性。 “完全”即指身份发生根本性转变,完全丧失土地保障以及土地所包含的一切权利,并且在今后的劳动中,与之前自身所拥有的土地资源完全脱离,其生活状态也被迫随之发生很大改变。这类被动的完全丧失土地资源的失地农民,其最具有代表性,对其合理有效的补偿安置十分必要。 (二)政府公共性 当前,我国面临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问题,致使公共性理论及政府公共性研究随之兴起。 公共性起源于古希腊词汇“Pubes”或“Maturity”,意指社会层面的非个体性,在古希腊政治社会里与早期明主相关联。 它的一般含义是指人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社会属性,是在人的利己性与利他性的整合中形成的人类生存的共和性,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依性。在这个过程中,人既不断为生存创造条件,又不断实现自身价值和提升自我,推动社会发展。 政府公共性是指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组织,对在现实中由于人与人、人与组织的互动所构成的公共事务的认知所形成的、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理念。 其在本质上即表现为一种公共精神,一条维护公共利益至上性的群体价值判断标准。 黑龙江大学教军章教授在其《政府公共性的责任解读》一文中提到,政府公共性及其实现应该是我们试图解决“集体行动困境”最常规的方式之一。政府公共性是政府合法性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政府公共性主要是体现在保障和实现公共利益、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以及提供公共物品这三个方面。 对于失地农民补偿安置问题,政府公共

文档评论(0)

天降财神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