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前言拉祜族属于古氐羌遗裔之一,主要分布于云南普洱市、临沧市、玉溪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等,2010年全国拉祜族总人口有475023人。
云南的拉祜族大部分居住在远离城镇海拔较高的崇山峻岭之中, 因此
房屋建筑形成了其固有的特点。 佐扩村隶属于西盟佤族自治县
力所拉祜族乡,是一个佤族、拉祜族混居的行政村,地处力所拉祜族
乡东南边,距乡人民政府所在地8公里,距县城36公里。 东
邻勐梭镇,南邻翁嘎科乡,西邻力所村,北邻王雅村,辖佐扩、南约
等5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 南约是佐扩村唯一一个拉祜族自
然村,坐落在背山朝阳的山坡上,有80多户,373口人,其传统民居建筑因地就势,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形成了干栏式建筑风格。
干栏式民居建筑是一种古老的建筑, 干栏一词源于古代南蛮对其住房的自称,到南北朝时期才在史籍中出现,是人类巢居的延伸,干栏又
称干阑、杆栏、高栏、葛栏等。 任何建筑,不论是原始的还是
现代的,哪怕是一片土墙, 一个简易的茅棚,都是对一定自然空间的
人为占有、分割和改造利用。 穴居和巢居的出现,作为最早的人为居住形式,确立了一种‘人工造作’的空间秩序。 后来的建筑形式无论如何变化, 皆是在这一基础上不断对空间复制、 移植和
创造的结果。 据拉祜族老人讲,远古时候,拉祜族先民学鼠类
动物安窝,住在穴洞里,后来又学鸟类安窝,安在树上,但是慢慢地
发现,住在树上虽然很安全, 但是活动不方便。 由此可以证明,拉祜族先民有过穴居或巢居的历史。 南约寨拉祜族民居建筑文
化是典型的拉祜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结果, 其地理位置处
于十分边远的农村山区, 作为研究拉祜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变迁的调
查点最适宜不过。 文化变迁是指由于民族社会内部的发展,或
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 因而引起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改变。 最
近二十年来,由于拉祜族自身内部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受外部建筑文化的影响、传统的建筑样式发生了急剧的变迁, 这种变迁体现在建筑
材质、建筑外型及内部结构、功能等方面。 同时附在传统民居
建筑上的一些习俗信仰也发生了变化, 这些变迁不仅仅是建筑文化的孤立变迁,其中包含着拉祜族核心价值观在内的整个文化的变迁, 因而很值得关注。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拉祜族传统民居建筑的研究还不多,许多关于研究拉祜族的书中有写到,但是很零散,不够详细或者只停留在建筑型制的介绍上。 本文运用文化解构与重构的方法来试图阐释南约寨拉祜族民居由传统干栏式建筑演变为现
在几何形建筑的过程, 这一演变过程是一种解构的过程, 也是一种重
构的过程,拉祜族人们为满足自身的需求而发生。 文化解构与
文化重构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的法国, 解构是指打破秩序后再创造更为合理的秩序,重构是指不改变程序功能的前提下改变其结构。
关于文化重构的研究, 贵州民族学院教授杨昌儒在 《民族文化结构试论》一文中写到民族文化的变迁取决于民族间的交流与互动, 民族文化在于外来文化的互动中, 所作出的有选择创新与组合就是文化变迁。具体来说,将其中有用的内容有机地置入固有文化之中, 导致了该种文化的结构重组和运作功能的革新, 这种文化适应性更替就是我们说
的文化重构。 简言之,文化变迁的过程就是文化重构的过程。
二、拉祜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概况据当地老人讲,很久以前,拉祜族
没有固定的寨子,每过三年搬一次家。 后来发现傣族有固定的
寨子,就与其争地盘而发生战争,结果旗鼓相当,双方以兄弟方式谈判决定凡是坝区归傣族,除坝区外,拉祜族可以在任意地方建寨。
于是拉祜族来到山坡上,开始建寨。 在拉祜族部落,寨子分为
大寨、小寨、上寨、下寨、老寨、新寨等,寨与寨之间相隔不远,一
般有500米至1000米之距。 大寨有100户以上,有7
00至1000多人;小寨有30户以上,有70至100多人;一
般的寨子有60至70户以上,有300至500多人。 拉祜
族寨子设有前门、后门、上门、下门等四道寨门。 寨门有专人
把守,未经同意,外人不得擅自入寨。 传统拉祜族村寨具体布
局为卡些头人住寨子中间,寨民分别居住在卡些的左右方和寨脚。
在寨子的上方设立佛房或神房, 搭建饮水槽引进寨子, 让全寨人共享,
最后挖寨沟、设立寨门。 南约寨传统拉祜族民居建筑材料主要
有竹、木、草等,砍伐竹木的时间一般选在每年的八九月份,据说这
一时期天气变凉采集的竹木料不易滋生蛀虫。 木料主要用来做
房柱、房梁、主梁,竹料用来做墙板、压条、房床和篾条,草料盖屋
顶之用。 干栏式竹楼是拉祜族传统民居的基本形式,顺地势建
盖,布局错落有致。 其基本特征是分上、下两层,上层供人居
住,一般由竹笆铺垫,四周的墙壁皆由竹木编成,具有避暑、防潮、防兽的功能,同时竹木利于通风散热,非常适宜当地气候;下层关养
家畜,堆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