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2021年八年级下册地理全册重点知识提纲(精品)
第五章
1.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区域。
2.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主导因素是气候),该线还是我国1月的0℃等温线;暖温带与亚热带的界线;年800mm等降水量线;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界线,水田和旱地界线,河流有无结冰期界线。
3.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分界线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主导因素是降水),我国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
4.青藏地区与其他地区划分的界线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主导因素是地形或海拔),该线还是我国第一、二级阶梯的界线。我国二、三级阶梯的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5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差异:
????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
????地形
高原、平原、丘陵、盆地
高原、平原、山地
气候
气温
1月均温0℃?
亚热带季风、热带季风气候
1月均温0℃
温带季风气候
降水
800mm以上
400mm-800mm
河流
流量
大
小
汛期
长(夏季)
短(夏季)
结冰期
无
有
植被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第六章
第一节
1.北方地区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2.北方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部有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西部有黄土高原。
3.北方地区跨我国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属温带季风气候,大部分属半湿润区。
4.东北平原在冷湿的环境下,发育了肥沃的黑色土壤,被称为“黑土地”。黄土高原、华北平原被称为“黄土地”。
5.北方发展种植业有利条件:①平原广阔,②土壤肥沃,③耕地集中连片。
6.北方降水偏少,耕地多为旱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等粮食作物,以及甜菜、棉花、大豆等经济作物。
7.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发展节水农业,才是这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二节
1.东北三省的印象:“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北大荒”、“北大仓”。
2.东北三省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位于我国东北部。
3.东北三省地形以山地和平原为主。东部有长白山,北部为小兴安岭,西倚大兴安岭。东南方有鸭绿江和图们江(两江为中朝界河),北有黑龙江(中俄界河)。东北三省的山河大势是:“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4.东北气候冷湿。冷的原因是:①纬度较高,②紧邻亚洲北部寒冷的冬季风源地。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降雪较多。
5.东北纬度较高,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春秋季节,经常受寒潮影响,容易发生低温冻害。
6.东北
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种;
②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是我国机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
7.东北平原北部地区开发较晚,历史上被称为“北大荒”。经过50多年大面积开荒,粮食产量增加,变成了“北大仓”。
面临问题:①湿地面积锐减,②生态环境恶化。
对策:①停止开荒、②建立自然保护区。
8.东北三省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针对被重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滞后现象,国家提出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第三节
1.黄土高原的范围:东起太行山,西到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大致以长城为界),南抵秦岭。
2.黄土高原特有民居是窑洞。原因:①黄土具有直立性,不易崩塌。②黄土比较干燥,容易开挖。
信天游是富有特色的陕北民歌,歌腔高亢而悠长。
3.黄土高原的形成是风力的作用。但是它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水力(水土流失)的作用,形成塬、梁、峁、川等多种黄土地貌景观。
4.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主要原因是:
自然因素:①黄土结构疏松;②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③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
人为因素:①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②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
5.水土流失的后果:
①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
②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③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河道的整治和防洪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6.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一方面,采取植树造林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牲畜的数量等。
第四节
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1年《大气污染防治法》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精华版).docx
- 2021年《行政许可法》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完整版).docx
- 2021年《民法典》学习知识竞赛题库50题及答案(精华版).docx
- 2021年《民法典》学习知识竞赛题库60题及答案(精华版).docx
- 2021年《民法典》学习知识竞赛题库70题及答案(精华版).docx
- 2021年《民法典》学习知识竞赛题库80题及答案(精华版).docx
- 2021年《民法典》学习知识竞赛题库90题及答案(精华版).docx
- 2021年安全生产知识竞赛精选题库及答案(共70题).docx
- 2021年安全生产知识竞赛精选题库及答案(共80题).docx
- 2021年安全生产知识竞赛精选题库及答案(共90题).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