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美直死—— 宋、元、明美食河鲀传考 提要:自北宋以来,尽管仍在争论 .docVIP

味美直死—— 宋、元、明美食河鲀传考 提要:自北宋以来,尽管仍在争论 .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味美直死—— 宋、元、明美食河魨傳考 提要:自北宋以來,儘管仍在爭論是否具有毒性,魨形目屬之“河魨”亦“河豚”,緣蘇軾等人的詩、言傳爲佳味,烹飪蔚然成風。逮至南渡,這種“美食”的流行繼續高漲,逐漸達到頂峰,而炊爨成爲“習俗”的地方,幾乎擴展到了整個南中國,包括川東的夔州、湖北的鄂州、江西的洪州、廣東的封州等。進入元朝的統治以後,對於茲魚的瞭解較前代更爲詳細,捕食的“中心”區域逐漸集中到長江下游的集慶路、松江府、江陰州等地。迨至明中葉以後,由於不少人分別從“道義”、“利害”等方面進行抨擊,茲種嗜好終於悄悄降溫。或許是“自然”選擇的原因,導致了“河豚”肉味的下降,從而出現了這種魚肉並不特別爽口的“抱怨”。 一 “河魨”,又作“河豚”、“河豘”。自北宋以來,傳爲佳味。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卷六一〈魚〉:“河豚魚有大毒,肝與卵,人食之必死。每至暮春,柳花飛墜,此魚大肥。江淮人以爲時珍,更相贈遺,臠其肉、雜蘆蒿荻芽,瀹而爲羮。或不甚熟,亦能害人,歲有被毒而死者,南人嗜之不已”1。關於茲魚,蘇頌《蘇魏公集》卷二〈與丘、程、淩、林四君同賦食河豚〉:“水族誠萬種,茲魚非衆儔。形厖而味異,名與畜豕侔。江南春風和,乘時泝江流。貪婪爾之能,腥臊固相投。膨膨逞怒腹,駢駢競尖頭。靡因梁笱獲,謾汙筌餌求。虛傳百金貴,不充四時羞。假以姜桂芼,薦之尊俎酬。飽飫有奚適?包藏乃爲憂。嗟予鄙異食,顧此偏憎尤”2。特別是魚體的含毒與否,已有辨別。沈括《夢溪筆談》卷補下:“據《本草》:河豚味甘溫無毒,補虛去濕,理氣腳腰。人遂信以爲無毒,食之不疑,此甚物也。《本草》所載河豚,乃今之鰄魚,亦謂之鮠魚,非人所嗜者,江浙間謂之回魚者是也。吳人所食河豚有毒,本名侯夷魚”。“規魚,浙東人所呼,又有生海中者,腹上有刺,名海規。吹肚魚,南人通言之,以其腹脹如吹也。南人捕河豚法:截流爲柵,待群魚大下之時,小拔去柵,使隨流而下。莫猥至日,自相排蹙,或觸柵則怒,而腹鼓浮于水上,漁人乃接取之”3。 竟使“河豚”名聲雀噪者,乃宣城亦今安徽宣州市人梅堯臣的吟詠。《宛陵集》卷五〈范饒州坐中,客語食河豚魚〉:“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其狀已可怪,其毒亦莫加。忿腹若封豕,怒目猶吳蛙。庖煎苟失所,入喉爲鏌鋣。若此喪軀體,何須資齒牙?持問南方人,黨護復矜誇。皆言美無度,誰謂死如麻?我語不能屈,自思空咄嗟。退之來潮陽,始憚餐籠蛇。子厚居柳州,而甘食蝦蟇。二物雖可憎,性命無舛差。斯味曽不比,中藏禍無涯。甚美惡亦稱,此言誠可嘉”4。茲詩深得廬陵亦今江西吉安市人歐陽修的心儀,《歐陽文忠集》卷七三〈書梅聖俞河豚魚詩後〉、卷一二八〈詩話〉:“予友梅聖俞,于范饒州席上賦此河豚魚詩。余每體中不康,誦之數過輒佳,亦屢書以示人爲奇贈。翰林東閣書”。 “河豚常出於春暮,群游水上,食絮而肥。南人多與荻芽爲羮云,最美,故知詩者謂祇破題兩句,已道盡河豚好處。聖俞平生苦於吟詠,以閑遠古淡爲意,故其構思極艱。此詩作於樽俎之間,筆力雄贍,頃刻而成,遂爲絕唱”5。後人也以“河豚”爲典,而歸於這位字爲“聖俞”的詩人6。不過,以上“絕唱”的創作,目的是警誡衆人莫緣貪口福,而使自己的性命“有虞”。 眉山亦今四川眉山市人蘇軾,乃是個不折不扣的“嗜食者”,也有相關詩、文傳世。《蘇軾集》卷詩二四〈戲作鮰魚一絕〉、卷詩二六〈惠崇春江曉景〉、卷詩三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卷文四四〈答陳師仲主簿書〉:“粉紅石首仍無骨,雪白河豚不藥人。寄與天公與河伯,何妨乞與水精鱗”?“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垂黃綴紫煙雨裏,特與荔支爲先驅。海山仙人絳羅襦,紅綃中單白玉膚。不須更待妃子笑,風骨自是傾城姝。不知天公有意無?遣此尤物生海隅”。“先生洗琖酌桂醑,冰盤薦此赬虯珠。似聞江鰩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予嘗謂荔支厚味高格兩絕,果中無比,惟江鰩柱、河豚魚近之耳。我生涉世本爲口,一官久已輕蓴鱸。人間何者非夢幻?南來萬里真良圖”。“江淮間,人好食河豚。每與人爭:河豚本不殺人。嘗戲之:性命自子,有美則食之,何與我事?今復以此戲足下,想復千里爲我一笑也”7。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一○〈東坡知味,李公擇知義〉:“東坡在資善堂中,盛稱河豚之美,李原明問:其味如何?答曰:直那一死。李公擇尚書,江左人,而不食河豚,嘗云:河豚非忠臣孝子所宜食。或以二者之言問予,予曰:由東坡之言,則可謂知味;由公擇之言,則可謂知義”8。 爭論仍在進行,而“河豚”的烹飪蔚然成風。《宋史》卷三五六〈張根傳〉:“母嗜河豚及蟹,母終,[張]根不復食”9。郭祥正《青山集》卷一六〈江上游〉:“我乘逸興浮扁舟,楊花渡江飛滿頭。河豚初熟鱭魚爛,借問春光須少留?人間乍聽黃金鳥,物外誰憐白雪鷗?但願滄波化爲酒,青山兩岸皆糟丘”10。李之儀《姑溪居士集》卷後一二〈路

文档评论(0)

asd33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