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帮助学生成为优秀的阅读者.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9 - 引领学生成为优秀的阅读者 ——也谈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说它是重点,是因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祖国的文字;说它是难点,是因为习作要求学生运用字、词、句、段、篇等语文方面的综合知识,把自己耳闻目睹的人、事或景物等有中心,有条理,形象、生动地写下来,而当前的小学生往往是脑海里能浮现出事物的形象,但笔下却形容不出来,一篇文章写下来,要么是选材不典型,中心不突出,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如记流水帐;要么是说空话、大话,胡编乱造等毛病。如何解决这问题?需要我们全体语文老师通过不断地探索、总结,慢慢地摸索。下面我想就课内练笔这一方面自己的一些想法向大家简单地汇报。 近几年来,语文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更加理性的反思阶段。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旗帜鲜明地回答了“语文课程是什么”这一命题,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对于变革以往教学重内容理解分析、轻语言表达运用的弊端,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些明显的变化。 ? ??一、可贵的探索 1.重视语言形式的学习,变“讲内容”为“学语言”。近几年,我们明显地感受到执教老师对文本语言形式的关注。教学没有停留在已往内容的分析、作品主旨的体会、作者情感的感悟上,而是突出语言文字应用,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在咬文嚼字中体会语言表达的特点。比如标点符号的用处,反复出现的词语表达的效果等,在不同年段的教学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 如六年级《姥姥的剪纸》一课教学:在学生初步阅读课文,了解到姥姥剪纸技术高超——堪称“神”之后,教师没有停留在这一内容层面的教学上,而是启发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写出了姥姥剪纸技术高超,是怎样写的?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神”:抓“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以及“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两处,体会文中运用的正面描写及侧面描写这两种不同的表达方法;抓“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体会民俗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 2.注重表达方法的学习,变“只感悟”为“学表达”。教学中“学习表达”的意识普遍增强了,尤其是中高年级的教学,基本上都根据具体的课文特点,在感悟内容的基础上,加强对表达方法的学习与运用,安排了不同形式的课堂练笔,或写感悟,或写想象,或仿写等。教学中空泛议论少了,动笔实践多了;“泛人文”少了,语文味浓了;“课上热热闹闹,课后空空荡荡”的问题基本解决了,在刘元老师这节《莫高窟》练笔课上,引导学生品味文中描写壁画的语段时,重点关注这样结构相似,内容相连,语势相通,朗朗上口的语句,引导学生驻足流连,细细品味,并仿照着文本中的句式,说一说写一写生活的常见的事物和场景,这就实现了文本范式的巧妙迁移。课上,我们看到了学生把这样整齐的句式和平时生活中的云朵、烟花以及活动场景等生动地结合起来,产生了很好的表达效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在这些特别有味道的语言表象处,多引导学生品味、发现、迁移,这些地方往往也是文本这个“例子”的独特价值所在。 再如有老师教《郑成功》,将重点落在“鼓舞士气”“欢庆胜利”,教学“哪里该有提示语、哪里不该有”“哪里说话句可以独立为一节、哪里不该独立为一节”“哪里该写说话句、哪里不该写”。而以前的教学设计,一般重点都落在“攻打台湾”部分。重难点选择上的差异,或许目前最大的、最有代表性的分界所在。 3.发挥教材“例子”功能,变“学课文”为“学阅读”。很多老师开始意识到在指导学习方法上下工夫。比如识记生字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揣摩文章表达特点的方法,朗读、默读、浏览等阅读的方法,教师基本上能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安排,有效落实。在指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不同年段根据不同课文特点训练方法各有不同。还有的课重视引导学生从课题中质疑,在关键词句的研读中设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以《理想的风筝》为例,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概括文中的四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是一项阅读能力的训练,却不是教学的目的所在;概括的背后还站着:(1)为了让学生领悟“用故事来写人”的道理;(2)故事有了“小标题”,便于下面的“四条构思线”的教学的展开。教学这一课,也可以让学生揪出文中的刘老师“乐观、顽强”的品质特点,但未必一定让学生去“细抠”:哪些字词能看出刘老师的“乐观、顽强”。而是转向了它背后的“写”:前两个故事和后两个故事,表面看没什么关联,内部却有着关联;几个故事能否放一起写,要看它们有无“内在的关联”。 再如去年教四年级《三顾茅庐》一课,在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刘备的求贤如渴之后,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一段景物描写: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

文档评论(0)

gpcjc199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