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艺术欣赏-中国.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建筑艺术欣赏一 余健 王雷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人们常常爱用德国诗人歌德的这句话来说明建筑美的特质。的确,建筑审美的方式与其它艺术门类,有着许多相通之处。变化与统一、均衡与稳定、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这些通则不仅可以用来分析如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艺术,也可用以分析建筑的形态。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就曾用音乐的节奏来拟测过北京天宁寺塔的造型构成,试图说明其之所以获得良好视觉比例关系的原因。但建筑之所以为建筑,它还有着一个独特的、其它艺术门类没有的性质,这就是它的实用性。当然,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我们今天视为艺术的东西,在远古时代也曾是与当时人们的生产实践、生活方式休戚相关的实用性活动。但随社会的发展,它们渐渐演化成相对独立的艺术。我们欣赏音乐、舞蹈则会去音乐厅、大剧院,博物馆、美术馆则是专门展示绘画、雕塑作品的场所,艺术欣赏已成为一种纯粹精神文化上的活动和享受。在这些古老的艺术门类中,原始的实用痕迹已被岁月的雨水冲刷得模糊不清,如,朝鲜民族的鼓舞,若非专家的指点,我们恐已难以辨认它与农事祈雨活动之间的联系,那如雷似雨的鼓点,那小伙帽顶上象征天水暴泻而上下飞舞的长绳,在现代人的眼中唯只有优美的形色组合,不复有往日那脚踏焦禾、目仰苍天的凝重与企盼。 惟有建筑今天还固守着它的原始本义。二千多年前,被古代中国尊为群经之首的《易·系辞下》就为建筑下过一个具有历史发生学含义的定义:“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这句话道出了建筑的二个最基本的功能意义,其一,建筑之构是为人们提供一个可以遮风避雨的安定之所。其二,它还须有足够的空间,故谓“大”,和足够的牢固程度,故谓“壮”。此说与几乎同一时期的古罗马(公元前1世纪)工程师维特鲁威《建筑十书》中提出的建筑三原则,“坚固、实用、美观”,如出一辙。因而对于建筑的评判和审美,不仅仅要着眼于建筑的外部形态,如体量、比例、尺度等,还要注意其结构处理的得当与否、材料应用的是否合适。更为重要的是,建筑之所以可居、可处、可游,此以有别于绘画和雕塑,实在于其由一定材料结构所围合成的、人可进入的空间。善从虚处思考的老子对此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老子以车毂、陶器、房屋为喻,说明“无”和“有”两个方面的作用,并特别强调“无”的作用。车毂除其毂身和汇集之三十根辐,毂之中是空虚无物的,故可以受轴而利转。毂与辐皆为有的方面,毂之中则为无的方面,由于“无”可受轴利转,才能有车之用;揉土作陶器,器壁与器底皆为有,然真正为用的则是器腹中空无物的部分;构屋作室,户牖空虚,人方能出入。室中有一定的空间,人始得以居处。是以“有”与“无”相互发生,“利”与“用”相互显著,缺一不可,此所谓“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王弼注)。 建筑之用在于其虚无的空间部分,故有人称建筑的艺术是空间的艺术。也许是我们更习惯欣赏有形之物,而对近距离的虚无空间难以把握,也许是建筑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太过于紧密,以至于我们反倒常常忽略了还可以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打量它。“一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的确,对建筑的理解与欣赏往往也需要一定的时空距离。那么,让我们从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建筑说起吧,也许它会使你以一种新的态度来认识你所熟习、并生活于其间的建筑。 一、中国传统建筑部分 一般说来,我们通常将世界建筑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称为西方建筑,以欧洲建筑为中心,将埃及和西亚古代建筑作为其历史的前期,现代建筑看作其发展的结果。另一部分称为东方建筑,其中又分为三大系,即中国建筑、印度建筑和回教建筑。这是基于文化角度的分类法。若从建筑的结构形式和材料来看,十八世纪以前,还只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用堆积砌块的方式进行建筑,砌块的材料有土坯、粘土砖或石块,并用各种拱券或穹窿的技术来解决屋顶的覆盖和跨度问题,西方建筑以及东方建筑中的印度建筑、回教建筑都主要采用这种技术。中国建筑采用了另一种方式,即以木材为主要支撑构件的框架建筑体系,砖石或版筑的墙体仅仅起到围闭空间的作用,并不承受屋顶的负荷,俗谓“墙倒屋不塌”便是对这种结构特征很形象的概括。 1.原始社会至西周时期的建筑 人类的建筑行为从构建住宅开始。“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礼记·礼运》)是两种最原始的居住建筑,前者是原始社会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后者则为后来多见于南方地区的干阑式建筑的发端。虽然,这一时期的建筑还很粗糙,还是处在原始的“茅茨土阶”、木骨泥墙的初级阶段,但根据当时彩陶艺术上所表现出的审美能力和创作水平,考古学家们相信,在这些用粘土塑造的建筑上,也是会有某种装饰处理的。仰韶文化时期的姜寨和半坡遗址,都曾发

文档评论(0)

yuguanyin201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