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诠释中的譬喻之趣.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8 《春秋》诠释中的譬喻之趣 赵 伯 雄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内容提要】 历代《春秋》学者中间,不乏善于使用譬况之法的高手,他们在对《春秋》经传进行诠释、与别人进行论辩的过程中,常借助比喻的手法,将隐晦难明之理,以人所常见的事物比拟出之,取譬之妙,似信手拈来,喻义之深,虽至愚可解。本文从《春秋》学的不同侧面,分别选取若干实例,说明譬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不仅大量出现于各类古典文学作品之中,同时也夙为历代经师所喜用,从而形成了古代经典诠释中的一个优良传统。 【关键词】 春秋学 经典 诠释 譬喻 《春秋》之学,自古号称难治。干巴巴的记事文字,却要从中看出微言大义来,这本身就是对学者的一个挑战。简而又简的经文,据说蕴含了繁而又繁的经义,致使解说非常纷歧。而且历来的《春秋》学著作,大多文字呆板,枯燥乏味,很难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不过,自汉代以来,在《春秋》学者中间,亦不乏善于使用譬况之法的高手,他们在对《春秋》经传进行诠释、与别人进行论辩的过程中,常借助比喻的手法,将隐晦难明之理,以人所常见的事物比拟出之,取譬之妙,似信手拈来,喻义之深,虽至愚可解。最早见诸典籍的,有东汉的何休,他撰《春秋》三书,分别名为“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这书名就是一种比喻。盖何氏为公羊专家,固守一家师法,所以著书要自称“公羊墨守”,他对《左》、《谷》二传的攻击不遗余力,所以要称左氏为“膏肓”,谷梁为“废疾”。当时的郑玄,宗主《左传》,亦兼取《公》、《谷》,对何休的墨守,很不满意,故作《针膏肓》、《发墨守》、《起废疾》,亦用譬喻之法,针锋相对,以纠何休之失,书名之妙,真可令人发噱。这些书虽然都没有传下来,我们仅据这些书名,亦可略知作者的宗旨了,譬喻的表现力,于此可见一斑。曹魏时的钟繇,不好《公羊》而好《左传》,他称左氏为“太官”,而称公羊为“卖饼家”。按太官乃内府之官,掌皇帝、廷臣之饮食,《左传》辞义赡富,文采华美,可资取材借鉴之处甚多,故有“太官”之喻。而相比来看,《公羊》文字贫乏,又无文采,而且在当时地位式微,少人光顾,故比之于“卖饼家”。经营于市井里巷的“卖饼家”,与服务于宫廷、面向贵族的“太官”固不可同日而语,这就很形象地反映了那时《左传》与《公羊》的地位相差已甚悬殊了。 何休的膏肓、废疾之喻,钟繇的太官、卖饼家之称,均为熟典,人所共知。今再从历代《春秋》学著作中剔发一些解经的妙喻,看一看此种譬况之法在中国经典诠释传统中究竟占有怎样的地位。 一、关于《春秋》功能的譬喻。 《春秋》有怎样的社会政治功能?《礼记·经解》引孔子的说法是:“属辞比事,《春秋》教也。”但怎么就叫“属辞比事”了,历来学者也都说得不是很清楚。孟子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似乎更强调它的惩戒功能。汉代以后,人们多言《春秋》的褒贬。司马迁转述董仲舒的话说:“《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 《史记·太史公自序》。这就是指《春秋》的褒贬。范宁说:“一字之褒,宠逾华衮之赠;片言之贬,辱过市朝之挞。” 范宁:《春秋谷梁传集解序》,《十三经注疏》本。也是说褒贬。隋唐之际有一位王通,他认为《春秋》的功用在于辨“邪正之迹”,所以他把《春秋》比做是“轻重之权衡,曲直之绳墨”,“舍则无所取衷 《史记·太史公自序》。 范宁:《春秋谷梁传集解序》,《十三经注疏》本。 程公说《春秋分纪》卷首“例要”引,《四库全书》本。 到了唐代中期以后,强调《春秋》“贬恶”功能的多了起来,赵匡就提出了“救世”说,以为孔子作《春秋》是为了救世的,他用譬况之法,把《春秋》比做治病的“针药”:“礼典者,所以防乱耳。乱既作矣,则典礼未能治也。喻之一身,则养生之法,所以防病;病既作矣,则养生之书不能治也,治之者在针药耳。故《春秋》者,亦世之针药也。” 陆质《春秋集传纂例》卷一,《丛书集成》本。把《春秋》比做针药,那么作《春秋》的目的就是拨乱世反之正,这种比喻就已经把“褒善”这一功能悄悄隐去了。到了宋代,这种单纯强调《春秋》“贬恶”功能的说解很流行。邵雍把《春秋》说成是“孔子之刑书” 胡安国《春秋传》卷首“纲领”,《四部丛刊续编》本。,也是一种比喻,在当时以及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称作宋初三先生之一的孙复,著有《春秋尊王发微》,力图摆脱三传,从经文中去挖掘经义。他看《春秋》经文,几乎处处都是讥贬,在常人看来不过是一般记事文字的地方,孙复每每务做深求,总要说成是圣人对当时“犯上”、“坏法”、“弑君”、“攘国”等恶行的贬斥。孙复的《春秋》学,在当时很受推崇,但也颇受另外一派学者的抨击。反对他的人,往往批评他过于偏激苛核,指出照孙复这样子解经,《春秋》就变成了“罗织之经”,这当然也是一种譬喻。晁公武引常秩讥之曰:“明复(孙

文档评论(0)

linyin199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