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7 初次运移时期、有效厚度和运移模式.pdf

4.2.7 初次运移时期、有效厚度和运移模式.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运移 4.2.7 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时期、有效排烃厚度 和初次运移模式 (1)初次运移的主要时期  初次运移的时期是指烃源岩从开始排烃到终止排烃的整个时期。  确定油气初次运移主要时期应着重结合烃类生成时期、运移相态、 排烃动力及排烃通道等进行综合分析。  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时期应是排烃量最大、排烃效率最高的时期, 即有机质成熟期。 液态烃+水  对于石油来说,只有具备适合发生油相运 孔 隙 液 水的 中 移条件的时期才是其主要初次运移期。 态 烃含量太低  在有机质成熟阶段,石油大量生成,含油 烃 水含量太高 无油相运移 饱和度高,油相是油最主要的运移相态; 具备压实作用、粘土矿物脱水、流体热增 深 烃含量高 水含量低 度 油相运移为主 压作用、烃类生成作用等初次运移动力条 油和气呈单 件;尽管孔渗性较差但由异常高压产生的 相运移 微裂缝发育,成为主要运移通道。因此, 有机质成熟期是油的主要运移期。 烃源岩中可能发生油相运移的区段 (据Tissot,1987;修改) 基于泥岩成岩过程和初次运移要素的初次运移主要时期综合分析: (青柳宏一,浅川忠,1977) 早期压实阶段:虽运移通道良好,但无烃类生成,不能成为主要排烃期。 晚期压实阶段:压实、胶结和矿物转化为主要成岩因素,孔隙度30%~10%; 有机质热演化进入成熟阶段,大量生液态烃;常具异常高压,形成幕式压裂,形 成微裂隙。是主要排烃期。 重结晶阶段:胶结和交代是主要成岩作用,泥岩孔隙度为10%~5%,甚至更 小,运移通道条件很差;有机质热演化进入高成熟和过成熟阶段,液态烃很少, 烃类主要依靠异常压力通过微裂隙运移,甲烷呈气相或单分子扩散形式运移。不 能成为主要排烃期。 (2)烃源岩有效排烃厚度  有效排烃厚度:在烃源岩中能够 有效排出烃类的厚度。 烃 源  影响有效排烃厚度的因素 岩 •烃源岩初次运移动力、相态、通道; •烃源岩与相邻输导层的组合方式、接 触面积; 储集层 •邻近输导层的孔渗性 阿尔及利亚储集层上覆页岩生油层 中烃类、胶质、沥青质含量分布图 (据B.P.Tissot ,1971)  有效排烃厚度大小 一般认为烃源岩有效排烃厚度为10~30m (Tissot ,1978;Magara ,1978)。 B.P.Tissot (1971):烃源岩有效排烃厚度约为28m(上、下距储集层各14m) 。 王捷等(1985):进入成熟门限的烃源岩向上、下排烃的有效厚度分别为18.5m 和4m ,排油效率分别为54.6%和24.1% ,以向上排烃为主。 有缘学习更多

文档评论(0)

恬淡虚无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思想,有文化,有信念的人。 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有缘学习更多关注桃报:奉献教育,点店铺。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