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制度(整理).ppt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死刑制度 一、死刑观 在死刑演进演变过程中,对死刑的价值取向经过了由报复主义(也称为报应 主义,其主要功能是威慑和惩罚)、功利主义与人道主义并存和完全的人道主义 三个阶段。在近代资本主义前的社会,报复主义作为死刑的目的性价值是法律报 应的一条基本原则,因为如果没有了死刑,社会将感觉到它对犯罪人没有获得充 分的报复。 (一)中国古代死刑观念 1、报复刑是中国古代死刑的立论根据。 “死刑是往古的以血还血、同态复仇习惯的表现。”死刑源自一种原始、素 朴的公平、正义观念的报复刑,即一个人故意伤害别人,就应该受到同样的对待。 再例如杀人者死也是最好的例证。荀况:“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李离:“失 刑则刑,失死则死。”报复刑是在表达一种原始、素朴的公平、正义观念。在中 国古人看来在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和谐的秩序。人类的任何犯罪行为—— 尤其是杀人行为——都是对宇宙间和谐秩序的破坏。而要恢复宇宙和谐秩序,只 能通过对等性偿还的方式,才能达到——以命偿命,以牙还牙。抵即“以命抵 命”。这种观念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基本价值。这一传统观念认为,若一个 人的生命被他人剥夺,那么,人类社会及整个宇宙的和谐秩序就会被破坏;而要 恢复原先和谐的秩序,就必须将剥夺他人生命的人——在法律上说就是犯罪的生 命也剥夺。犯罪行为是对整个宇宙和谐的破坏。要恢复这种和谐,就必须通过惩 罚来谋求一种新的平衡。由此形成中国特有的冤报观念:中国人以为不应有冤, 这涉及到中国人对天人关系的理解。报应是公平的,冤报反映了鬼厉与刑官是平 等的(有能力还报即平等),中国人看中司法上的枉杀伤。在一定意义上,公平 与平等也是报应说的特征。刑官报应构成了一种正义观念——正义与否取决于对 法律的依违。报应要有冤方可。 在历史发展的那一阶段,报复被理解为是刑罚的本质特征,刑罚之报复就在 于恢复被犯罪破坏了的公正关系,惩罚就是使不均等均等,或者剥夺其利得。 (二)西方不同的死刑观念 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 对人类心灵发生较大影响的,不是刑罚的强烈性,而是行罚的延续性。因为, 最容易和最持久地触动我们感觉的,与其说是一种强烈而暂时的运动,不如说是 一些细小而反复的印象。 处死罪犯的场面尽管可怕,但只是暂时的,如果把罪犯变成劳役犯,让他用 自己的劳苦来弥补他所侵犯的社会,那么,这种丧失自由的鉴戒则是长久和痛苦 的,这乃是制止犯罪最强有力的手段。这种行之有效的约束经常提醒我们:如果 我犯了这样的罪恶,也将陷入这漫长的苦难之中。因而,同人们总感到扑朔迷离 的死亡观念相比,它更具力量。 一种正确的刑罚,它的强度只要足以阻止人们犯罪就够了。没有哪个人经过 权衡之后还会选择那条使自己彻底地、永久地丧失自由的道路,不管犯罪能给他 带来多少好处。因而,取代死刑的终身苦役的强度足以改变任何决意的心灵。(例 如同学将的案件,为了不受活罪而杀死疯子老婆去坐牢) 二、中国古代死刑制度存在的两对矛盾 ; (一)伦理性与法制性的冲突 1、复仇观 报是中国社会关系的一个基础。古代的中国,是一个被理解为靠情感维系 各种社会关系并由此进行多方面关系展开的国度。这使得人们之间的关系简单到 两个字:施与报。《礼记曲礼》:“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 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即最高层次是立德,其次是施报。施与报 是对立的统一,既要施,也要报。施的原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施人 勿念,受人勿忘。”、”施恩勿图,知恩必报。“报的原则是“以直报怨,以德 报德。”、“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复仇是一种自力行为,指个人的主动 积极的进攻性行动和过程。正义的标准和层次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法律正义、伦 理正义、宗教正义。因而实现正义的方式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复仇是一种伦理 正义。 礼的规则多同情、赞成、鼓励甚至放纵复仇。复仇被认为是一种伦理 道德责任,是孝、义、仁、勇、节诸项伦理的的集合反应。《礼记·曲礼上》曰: “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 法的规则是反对并禁止复仇。 复仇在本质上是对法律的否定,是对 国家公权力——刑罚权的挑战。法律的态度,自然应当是禁止复仇。 司法对复仇持鼓励态度。司法实践对复仇案件大多变通法律规定,或 减轻或免除处罚。原因中国古代法律具有较强的伦理性特征决定。孝义是整个社 会意识形态观念逐步延伸到个人的意识形态立,这就是文化的困境,是一个悖论, 是一个难以理清的关于个别与一般的矛盾。显然,在道德的圈子内,是无法解决 这一问题的。司法实践中司法官员宁愿屈法伸情。 (二)刑罚的威慑观与盛世、仁政观的冲突 中国古代运用死刑既要保持它应有的威慑功能,又要尽量能够达到减少死刑

文档评论(0)

tiger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