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42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备战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一遍过(含考点解读+考向+典例+解题技巧+拓展+过关练及解析).doc

考点42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备战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一遍过(含考点解读+考向+典例+解题技巧+拓展+过关练及解析).doc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考点42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1.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 (1)群落 ①概念要点:a.同一时间;b.一定区域;c.各种生物种群。 ②特征: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 (2)群落的物种组成 ①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②丰富度 a.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b.常用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种间关系及实例(连线) 3.群落的空间结构 (1)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 A图:垂直结构;B图:水平结构。 (2)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A图:①植物分层:光照;②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B图: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4.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实验原理 = 1 \* GB3 ①土壤条件: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 = 2 \* GB3 ②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 3 \* GB3 ③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实验流程 = 1 \* GB3 ①提出问题:不同区域土壤中,物种丰富度相同吗? = 2 \* GB3 ②制订计划:包括步骤、时间、地点、内容、方法、备注等。 = 3 \* GB3 ③实施计划 a.准备:制作取样器,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的主要情况。 b.取样:选取取样地点,用取样器取土壤样本,并标明取样地点、时间等。 c.采集:从土壤样本中采集小动物。 d.观察和分类:对采集的小动物分类并做好记录。 e.统计和分析:设计数据收集的统计表,分析所收集的数据。 = 4 \* GB3 ④得出结论 a.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 b.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5.演替的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6.演替过程(以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例) eq \x(裸岩阶段)→eq \x(地衣阶段)→eq \x(苔藓阶段)→eq \x(草本植物阶段)→eq \x(灌木阶段)→eq \x(森林阶段) 7.群落演替中两种类型的不同点  类型 项目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时间 经历时间漫长 经历时间较短 影响 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森林砍伐地、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8.群落演替的特征 (1)方向:一定的方向性。 (2)能量:群落有机物总量增加。 (3)结构:营养结构变得复杂,物种多样性增加。 9.群落演替的原因 (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 (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5)人类活动的干扰。 考向一 种间关系的判断 1.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 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 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 【答案】 B 【解析】 由曲线中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可判断:甲为互利共生关系,可用来表示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数量变化;乙为捕食关系,而噬菌体与细菌之间是寄生关系,所以两者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不能用图乙表示;丙为竞争关系,X种群在竞争中处于优势且将另一种群淘汰,这与种内互助有关,实验后期X种群密度增加,种内斗争加剧。 解题技巧 通过实例判断种间关系的技巧 (1)区分种内斗争和种间竞争:同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或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都为种内斗争;不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就是竞争。简单记为:“同斗争,异竞争”。 (2)区分竞争和捕食:竞争是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的斗争,不直接获取食物;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以维持自身生存。另外,两种生物甲和乙以同一植物为食,但取食的部位不同并不构成竞争关系,例如:人吃玉米子粒,而牛吃秸秆。 (3)捕食关系中被捕食者的判定方法 ①若两种生物的最大数量有明显差异,一般数量多的为被捕食者,如图1中A为被捕食者。 ②若两种生物数量相当,则从变化趋势看,先到达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到达波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8zxcio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