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三中2005~2006学年度高三模拟考.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洪培欣语文网 / 第 PAGE 1 页 共 NUMPAGES 10 页 福州三中2005~2006学年度高三模拟考 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24分) 一、 (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自从19世纪末德国科学家罗伯特·科赫发现细菌与人类疾病的相互关系后,人类对感染性疾病的研究就从未中断过。虽然科学家们发明了一代又一代的高效广谱抗生素和杀菌剂,但他们也越来越多地发现,细菌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对付。 以往,通过普通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只能观察同一平面上的影像)的观察,科学家们一直认为细菌是以单个零散的状态生存于世间的。但在10年前,当人类发明了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可以观察不同平面上的立体影像)以后,科学家们终于发现,细菌在多数时候是以“微克隆”的方式存在着。在每个“微克隆”中,细菌本身只占据了不到三分之一的体积,余下的空间则由细菌分泌的一种成分复杂,被称做“胞外基质”的黏性物质占据。就是这种黏性物质将成千上万个细菌微克隆黏结在一起。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也包括感染人体后),细菌都是以聚集成团块的方式存在着的。科学家们将这种黏性物质以及被其黏结而成的细菌团块称为“生物膜”。 一种抗生素要穿透生物膜,对膜中心的细菌也发挥杀伤作用,除了浓度要足够高外,还要保证它在向生物膜中心渗透的过程中不会被胞外基质降解掉。 研制对付生物膜的武器,虽然进展缓慢,但科学家们仍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比如可以找到一种分子,使其与细菌结合后,阻断细菌再与物体表面结合的能力,从而从一开始就不让生物膜有藏身之地;比如可以发明一种能够降解酰化同丝氨酸内酯的药物,使细菌即使能够黏附于物体表面也无法向同伴发出集合信号,引来同伴共同构成生物膜;再比如可以人为地摧毁细菌体内编码胞外基质的基因序列,这样,即便细菌完成了前两个步骤的准备工作,也没有办法构建起胞外基质这个堡垒,最终仍难免溃散。但这些还仅仅都是设想。 1995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偶然发现,在澳大利亚的一个海湾里,常年生长着一种红色海藻,其叶片表面从来不会生长生物膜。经研究发现,这种海藻是通过产生一种名为“代呋喃酮”的分子而发挥抗生物膜作用的。 最近,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代呋喃酮与酰化同丝氨酸内酯的分子结构极其相似,所以科学家们推测,代呋喃酮是通过占领细菌表面的酰化同丝氨酸内酯的接收受体来阻断细菌简的信息传递而发挥抗生物膜作用的。动物实验表明,代呋喃酮在体内性质稳定且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而且这种分子在大海里存在了上百万年也没有诱生细菌的耐药性,所以,科学家们希望未来能将其用于制造临床抗生物膜感染的药物。 1. 对“生物膜”这一概念的陈述,准确的一项是,( ) A.生物膜是指胞外基质以及被其黏接而成的细-菌团块口 B.生物膜是指由细菌分泌的一种被称为“胞外基质”的黏性物质。 C.生物膜是指成千上万个细菌微克隆黏结而成的细菌团块。 D.生物膜是指在每个“微克隆”中除细菌本身余下的空间。 2,下列选项中不能推出“细菌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对付”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细菌并非以个体存在,而是以复杂的“微克隆”方式存在。 B.未能及早证实代呋喃酮的特性而加以应用。 C.一代又一代的高效广谱抗生素和杀菌剂的发明。 D.抗生素在向身生物膜中心渗透的过程中被降解掉。 二、 (6分,每小题3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儒术独尊的由来 儒家在秦代受到沉重打击,由于民间还有一些胆大的人仍偷着讲授诗书礼仪,使儒学不至于断绝,这是因为儒学修身齐家的主张代表了普通农民希望子弟成为奉公守法、持家守成的良民的普遍愿望。尽管汉因秦制,尊崇黄老,但随着汉朝政权的巩固、各种社会矛盾逐渐显现出来,不少人认识到儒家学说稳定社会的作用。贾谊指出:“攻守之势异也”。要坐稳江山,载必须用儒家的一套。 儒家的理论是向天下人言说的,法家则不同,秦至汉初数十年的以“法术”治国,却从未出现一个读法家著作的热潮,原因就在于此。因为他们是专讲“君人术”的。他们言说的对象只是君王,其中所讲的道理即老子所谓“国之利器”,是不可以示人的。他们书中反复申说的人性恶,人的私欲、奸诈和冷酷,使人看过后不寒而栗。那些欣赏其理论的君王也不愿这样的东西落入其潜在的政治对手手中,让他们学到其中的奥妙,甚至还担心公开宣扬这种阻谋论而损害自己崇高的道德形象。因此只能是“阴用其言而显弃其身”。(’《韩非子·说难》)当然,法家著作并非一无是处,他们有不少真知灼见,一些段落甚至是很好的范文。但他们是从性

文档评论(0)

yuguanyin201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