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章_玻色分布和费米分布;; ; ; ; ; 由于玻色和费米分布的热力学公式与巨正则分布的热力学公式相同,所以,这里先给出其表达式,详细推导在下一章介绍。;⑵ 内能:; ;§8.2 弱简并理想玻色气体和费米气体;;系统的总粒子数和总能量为:;有; 将被积函数的分母展开:;将上面两式相除,得:;考虑到e-α很小,近似用玻耳兹曼分布的结果;讨论:; ;Wolfgang Ketterle; BEC是物质的一种奇特的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大量原子的行为 像单个粒子一样。打个比方,练兵场上的士兵刚解散不久,突然指挥 官发令“向东齐步走”,于是所有的士兵像一个士兵一样整齐的向东 走去。如果将士兵缩小到原子尺度,以至于分辨不出谁是谁,我们便看到了“BEC”。那为什么冠以玻色-爱因斯坦的名字呢?有这样一 段插曲。 ; 1924年,年轻的印度物理学家玻色寄给爱因斯坦一篇论文,提出 了一种新的统计理论,它与传统的统计理论仅在一条基本假定上不同。 传统统计理论假定一个体系中所有的原子(或分子)都是可以辨别的, 我们可以给一个原子取名张三,另一个取名李四……,并且不会将张 三认成李四,也不会将李四认成张三。基于这一假定的传统理论圆满 地解释了理想气体定律,可以说取得了非凡的成功。然而玻色却挑战 了上面的假定,认为在原子尺度上我们根本不可能区分两个同类原子 (如两个氧原子)有什么不同。接着,玻色讨论了如下一个问题(这 个问题所有高中生都做过):将N个相同的小球放进M个标号为1、2、…、M的箱子中,假定箱子的容积足够大,有多少种不同的放法?在此问 题的基础上,采用传统统计相似的作法,玻色便得到了一套新的统计 理论。 ; 玻色的论文引起了爱因斯坦的高度重视,迅速帮玻色译成德文发 表。随后将玻色的理论用于原子气体中,进而推测在足够低的温度下, 所有原子有可能处在相同的最低能态上,所有原子的行为像一个粒 子一样。后来物理界将这种现象称为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值得注意 的是,这里的“凝聚”与日常生活中的凝聚不同,它表示原来不同状 态的原子突然“凝聚”到同一状态。 ; 爱因斯坦的预测引起???实验物理学家的广泛兴趣。然而实现BEC 的条件极为苛刻和“矛盾”:一方面希望达到极低的温度,另一方面 还要求原子体系处于气态。实现低温的传统手段是蒸发制冷;而斯坦福大学华裔物理学家朱棣 文、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Cohen-Tannoudj和美国国家标准局的Phillips发展的激光冷却和磁阱技术是另一种有效 的制冷方法,他们三人因此分享了199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1976年, Nosanow和Stwalley证明在任意低温下处于自旋极化的氢原子始终能保 持气态,则为实现第二个要求提供了希望。 ; 但遗憾的是,众多的实验物理学家将自旋极化的氢原子气体降温, 并未观察到BEC现象。于是Wieman和Cornell开始将兴趣转向碱金属原 子气体,1995年,他们将铷原子限制在磁阱中进行激光冷却首次成功 的观察到原子气的BEC现象。同年,MIT的Ketterle也在钠原子气中实 现了BEC。BEC的实现不仅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重大意义,还可能在 “原子芯片”和量子计算机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2001年的诺 贝尔物理学奖授予Wieman、Cornell和Ketterle以表彰他们在BEC实验 方面的开创性工作。 ; 从实现BEC的历程来看,有以下两个必备的客观条件:首先是理 论准备(玻色和爱因斯坦的工作),其次是实验手段的进步(朱棣文 等人的工作)。剩下的就是个人的素质了,要有眼光,走对路(Wieman、 Cornell和Ketterle选择碱金属原子气体作为冷却的对象)。这样看来, 诺贝尔物理学奖似乎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因此有人就会问为什么中国内地就没有出现诺贝尔奖呢?我们在这里谈几点:; 思想开放,不迷信权威。创新就是要打破某些已有的定论,因循 守旧,盲从权威是不可能有所创新的。中国的知识分子经历了太多的 苦难以及封建思想的残余,以至于思想里保守成分多,权威意识过强, 传统教育中以循规蹈矩为优等等都不利于创新。 ; 科学文化的沉淀。任何重大创新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创新必须以 继承已有的优秀科学成果和思想方法为前提,这种科学文化需要长时 间的积累。而中国内地真正科学文化的萌芽起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 后来又受文革的严重冲击,因此真正的科学文化沉淀也就20来年时间, 比起西方三四百年简直是小菜。 ; 热情奔放而又执著追求科学的年轻人。据中科院2001年科学发展 报告统计,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作出代表性工作的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