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宜昌市学习考察报告(同名21661).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赴宜昌市学习考察社会管理创新的几点体会   苏庄乡 田培书 根据县政法委安排,我随考察组,赴宜昌市就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进行了专题学习考察。现将考察情况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宜昌市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看法    宜昌市2010年10月被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委纳入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后,创建了以人为本的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全程化服务的社会管理“一本三化”新体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1、认识较高。宜昌市认为,抓社会管理就是抓发展,对社会管理的投入也是对发展的投入。该市积极顺应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进程,全面系统推进社会管理理念观念、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创新,从而使社会管理实现从条块分治向整体联动转变,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服务转变,从传统方式向信息化手段转变,走出了一条符合科学发展、具有宜昌特色的新路子。 2、领导重视。宜昌市把社会管理作为“一把手”工程加以实施,成立了由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市长任第一副组长,其他市委常委、“四大家”领导、法院院长、检察长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任成员的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社会管理办公室,与综治办合署办公,并要求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形成了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协作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3、投入较大。宜昌市为保障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高标准推进,建立了“一化三纳入”制度,即实行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化,将社区网格综合管理纳入“十二五”规划、纳入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重点,保证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投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从而建立起投入长效保障机制。今年以来,宜昌市政府对市、街道、社区三级社会管理机构硬件、软件建设和人员编制实行财政全额买单,目前财政列支已超过1亿元。 二、几点经验启示 1、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前提是领导高度重视,关键是财政投入到位,必须始终坚持强化硬责任、落实硬保障。 2、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党委政府起主导作用,但不是起绝对作用,必须始终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 3、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心在基层,活力也在基层,必须始终坚持眼睛向下看、力量向下沉。 4、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基本任务是化解矛盾,根本目的是促进和谐,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 三、对我县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几点建议 1、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位置,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推进社会管理工作责任到位。牢固树立抓社会管理就是抓发展,对社会管理的投入也是对发展的投入新观念,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全面加强社会管理组织领导体系建设。 2、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点在基层,关键在基础。要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建设与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确保有钱办事、有人管事、有场所理事。二是完善管理服务站功能,下移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整合社区管理资源。三是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 3、社会管理不能打人海战术,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全面推进以网格为基础的整个社会管理服务信息化,构建全县统一、动态更新、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      4、按照中央、省委关于加强特殊人群和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要求,探索人性化、动态化、服务型的管理方式,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服务好、管得住”。重点推进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人员、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和社会闲散青少年、流动人口等“四类”特殊群体管理服务到位。

文档评论(0)

137****986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