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文学论文2018精选范文10篇.docx

  1. 1、本文档共16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学论文:文学论文2018精选范文10篇 本文是文学毕业论文,笔者认为该专业论文主要研究中国当代散文、中国报告文学史、海派文学、新移民文学等方面,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具体阐述及总结。今天该网为大家推荐一篇当代文学范文,供大家参考。 文学论文2018精选范文一:曹禺早期话剧的青春叙事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曹禺《雷雨》一经面世就受到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学术界几乎众口一词地判定其作品为反封建、批判封建大家庭的代表作,然而曹禺本人内心深处对这一阐释却是有异义的,其后的创作也没有延续《雷雨》的老路。他后来创作的《原野》曾一度被评论界误解,在文学史上也被尘封多年,直到新时期以后,人们才重新认识到它的价值。那么,这种创作与评论的错位究竟是什么问题,曹禺话剧还隐藏些什么?这就是我们企图想要了解的。 一、曹禺早期话剧想要表现什么 应该说,文学史和评论家从客观上看到了曹禺的《雷雨》表现了什么,而没有看到作家想要表现什么,因此,曹禺一直感到有些缺憾,当他面对传记作者田本相时提出了他的传记要求:“你要写我的传,应该把我的心情苦闷写出来。”这可以看作七十多岁高龄的曹禺向评论界表露的一个心声。苦闷,是曹禺研究中逃不开的一个词。正如曹禺在回忆中提到过的,他的父亲对他的疑问:“你小小年纪,哪里来的那么多的苦闷?”从这许多的苦闷我们可以看出,曹禺从小便是一个内心有诸多想法,忧郁气质的人。这种性格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并不怎么活泼、阳光,但是,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丰富而又多愁善感的内心世界是极其宝贵的,只有对生活有更多的感受,才能创作出具有丰富内涵的作品。 只是让笔者觉得奇怪的是,为什么七十多岁高龄的曹禺,对外界想传达的是他内心中的“苦闷”,而非其它呢?毕竟,就曹禺发表的作品和他在当时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来说,是有诸多更好的词语可以与之相匹配的。而这一切,大概可以从曹禺早期剧作的内涵开始说起。 曹禺创作出《雷雨》、《日出》等代表作品的时候,正值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烽火连天、民不聊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倡现实主义,提倡革命文学便成为当时的主流。话剧作为文艺的一部分,早在“文明戏”时代,便承担起了启迪民智,救亡图存的重担。“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和为事而作”、“文以载道”的观点在当时的文艺界又得到了继承与重视。 .............................. 二、曹禺早期话剧为何出现“青春死亡”现象 曹禺早期话剧都是悲剧,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悲剧就是将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撕毁了给人们看。悲剧的结局多数情况下是死亡,但是曹禺《雷雨》的人物死亡安排却耐人寻味,不同寻常。这部作品的结局是:老一辈的人都活着,虽然两位母亲都在精神病院,但她们依然活着,周朴园还时而去看望她们;而周冲、周萍、四凤这几位年轻人却在同一天夜里一同死去了。这种惊心动魄的结局不能不让人思索,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是年轻人死?这是《雷雨》留给我们的一个迷。 曹禺在接下来剧作中仍然关注青春的死亡问题,《日出》中陈白露的死,《原野》中仇虎的死;即便是《北京人》,其中的年轻人也是生活在活棺材中,形同死亡。因此,我们大胆推断:曹禺以触目惊心的“青春死亡”的现象向社会和人们表达了他对青春的关切与期待,以唤起年轻人的奋起,以及社会对年轻人的重视。 曹禺早期四部代表作品,对青年人死亡的书写是随着曹禺自身对青春成长期的体验而创作而成的,是一个循序渐进地过程的。从《雷雨》中的无序死亡状态到《日出》中的漠视死亡书写再到《原野》、《北京人》中的直面死亡书写,我们看到了一个成长的青年曹禺形象。 青春是一个人一生中动荡的年华,既一无所有,又拥有一切。因为每一个年轻的心都很不安分,都喜爱执着的寻找着自己的梦想与希望。但是,当我们睁眼看世界,发现世界同最初的想象不一样时,便会产生一种巨大的落差与迷惘之情。正如曹禺在《雷雨·序》中所言:“在《雷雨》里,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这黑暗的坑。”“《雷雨》所显示的……是我所觉得天地间的‘残忍’。这种自然的‘冷酷’,可以用四凤与周萍的遭遇和他们的死亡来解释,因为他们自己并无过咎。” 曹禺曾自诉《雷雨》从最初构思到完成一共花了五年的时间,是由一种“纷繁的情绪”和不得不说的冲动而产生的。也就是说,《雷雨》自构思到完成是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正处于中国社会最黑暗的年代。作为大学生的曹禺,面对社会的黑暗,自己无能为力,便只能将这种情绪反应到自己的作品中,于是,我们在《雷雨》中看到了一群迷茫的青年,迷失在生活的牢笼里,无论怎样挣扎也难以逃出黑暗的井,在这种混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天降财神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