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在笔先”与“意到笔随”]笔断意连意在笔先.docxVIP

[“意在笔先”与“意到笔随”]笔断意连意在笔先.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意在笔先”与“意到笔随”]笔断意连意在笔先   一  郑板桥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之辨,的确道出了艺术创作中的转瞬若失的妙味!不过,郑板桥还是补充一句“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意”有“有意”、“无意”之分,中国绘画受老庄道家思想影响颇深,“无意”为首,这也很类似康德的“无所为而为”的观赏。“有意”次之,因为多少有名理、概念之累。故而在“意在笔先”这个定则下,还有一个不成文的价值高低的规则。清张庚在《图画精意识》里说:“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有发于意者,有发于无意者。发于无意者为上,发于意者次之,发于笔者又次之,发于墨者下矣。”[1]这种重意、重神,轻技艺的看法极其普遍,所谓苏东坡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这样一来,“笔在意先”往往就被解读为艺术家先有气韵贯注于精神,“胸中之竹”之生是不期然而然的,至于这印在画上的“手中之竹”不过是笔墨的行当,仿佛只是“翻译”这“胸中之竹”而已。这样,“意”和“笔”是分割着的。  在西方与之相近的理论要数克罗齐,他还更干脆,他只承认艺术是“直觉”,就是郑板桥所说的“勃勃遂有画意”的“胸中之竹”。至于“手中之竹”在克罗齐不过是“物理事实”,它只起“留声机”的作用。是把艺术家胸中所生的“意象”再“翻译”(传达)成外在作品而已。  这样看来,克罗齐这“意在笔先”就不仅仅是中国传统画论所说的意高笔低的价值分野,而是“意”即是“笔”。换句话讲,意在何时发生,言就在何时发生,任何艺术形式都是一种语言学,都是一种达意的符号,比如你未画竹先,已有成竹在胸,你的所谓“成竹”,不可能是一种无形无色的竹,既然是有形有色的竹,你胸中那个“竹”便已“表现”了“竹”了,你的“意中之竹”便是你的“画中之竹”(手中之竹)。“画中之竹”只是表现“意中之竹”,所表现的只是个“直觉”——“胸中之竹”。克罗齐把那传达的“手中之竹”看作“物理事实”而放在艺术之外,只承认“胸中之竹”即已经是“手中之竹”,这被讥笑为哑口诗人!我们知道,这在克罗齐不承认的“物理事实”毕竟我们普通人天天都能感受到,可见,严格的说,这“意”和“笔”也还是分离的。  二  朱光潜不同意上述两种“意在笔先”的艺术观,他提出了思(意)言(广义的艺术都是一种符号,也是一种语言)一致的命题。根据这个命题,“意”和“笔”、“思”和“言”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是所谓“意到笔随”。用朱光潜的话说,就是:“气随笔运,即意到笔随,摄形(客观景象)必同时立意(主观情思),才胸有成竹,意到笔随,画出正确的形象(取象不惑)。”[2]这就是说“摄形”和“立意”是同时进行的,思与言(广义的艺术符号)是一致的。显然,在朱光潜那里,意与形、思与言、情趣与意象是溶成一片的。并没有“意”先“笔”后的时间划分;也没有“意”高“笔”低的价值区分;而是艺术形象就构成于表现形象的“形”(绘画)、“言”[3]之中。  具体一点说,画家在创作一幅竹画时,他要连同颜色、线条、光影这些媒介一起想;诗人要赋竹时,也要连着字的声音和意义一同想,甚至音乐家要想象竹韵时,也要连同声调、节奏一起想,一切艺术创作门类皆如此。这里面并无中国古人把“意”和“笔”分作两个阶段;也没有克罗齐所谓直觉或创造和所谓传达(物理事实)分作两段的毛病。进一步讲,艺术是“整一的”,是情趣与意象的浑然契合。是情趣的意象化(诗偏于这方面成份多)和意象的情趣化(绘画偏于这方面的成份多)的zz。  三  然而,要成就这物我同一、情景交融(情趣意象化和意象情趣化)的“意境”,光有“性养”的“天份”是不够的。在朱光潜看来,一般人都能有“成竹在胸”,但未必能像画家一样把胸中的成竹画在纸上,这实得力于“持久的努力”。朱光潜自己的艺术经验来说明这个道理。他说:“我想到一棵竹虽然不能画一棵竹,但是想到一个‘竹’字却能信手写一个‘竹’字。实在一棵竹和一个‘竹’字在心中都不过是一种意象,‘竹’字意象能支配我的手腕筋肉作写‘竹’字的活动,而竹本身的意象却不能支配我的手腕作画竹的活动,就由于我练习过字,没有练习过作画,我的手腕筋肉只有写‘竹’字的习惯而没有画竹的习惯。我如果勉强提笔画一棵竹,我所画出来的和我原来所想的全不符合。”[4]也就是说,艺术家创作既要有灵心妙运,也要有“匠人”的手腕,二者缺一不可。  基于此,我们在新近发现未收入安徽教育出版社《朱光潜全集》一篇朱光潜《题吴龙丘先生画竹》,可以佐证“天才”和“人力”不可偏废的观点。在这篇文里面,既肯定吴龙丘醉心书画二十年,善绘梅兰竹菊松蕉,但同时,以朱先生对艺术境界的高标看,似吴先生有超脱尘俗的雅量,但终“或未尝深致力”,这就是说“匠人”的功夫还未尽到。因而真正离朱先生悬想的:“所谓‘成竹’,当不仅为形状色泽,而为物我同一情景交融所成之意境。画中之竹特其象征,在胸者神,落低者

文档评论(0)

taozhiyao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