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时评》2010年第1-51期.doc

  1. 1、本文档共8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SHANGJIANFANG123 /SHANGJIANFANG123 2010年《瞭望时评》第1期 “份钱”要降体制也要改 据媒体报道,从2010年1月1日起,上海将进一步加大对出租汽车行业油价补贴力度,并降低出租汽车承包指标以提升出租汽车驾驶员的收入水平。全市出租汽车行业承包指标(即俗称的“份钱”)在现有标准的基础上,每车每月降低200元。 说实话,相比每月数千元的“份钱”,区区200元的确不足挂齿,相比全国数百大中小城市,上海的地方新政——《关于进一步促进本市出租汽车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意见》显然还很“孤单”,但是,由此传递出的信号,却不仅令人欣慰,还特别值得重视。它表明,政府至少是上海市政府,已经充分意识到“的哥”们负担确实太沉重了,几无风险的出租车公司赚得太多也太容易了,通过政府政策强制性给“的哥”减负已正式提上日程。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因为出租车行业流动性大、接触面广的行业特性,“的哥”们所受到的来自出租公司的“盘剥”和“压榨”几乎尽人皆知。“的哥”因劳累过度猝死于驾驶室的事时有耳闻,因不堪压力停运罢运的事也曾接连发生,究其原因,似乎无不与高额“份钱”有着直接关系。 上海包括降“份钱”在内的一系列意在让“的哥”受惠的做法,无疑给全国各城市在如何解决积重难返的出租车行业问题上开了个好头。但是,在叫好之余,笔者也有些为上海感到遗憾。既然下了决心要解决出租车行业健康持续发展问题,为何不力度再大些,步子再大些呢? 所谓力度不够大,当然首先就是指“份钱”降得太少。众所周知,出租车行业最早是从行政审批“起步”的,当初能够进入这个行业的,主要靠的是深厚的背景和关系,再经过多年旱涝保收的垄断经营,不仅获利已然很“暴”,而且仍在继续着暴利“游戏”,仅仅让他们每台车/月让渡200元利益,“下手”显然太温柔;而在金融危机阴云并未完全散去,又面临比较强烈的通胀预期的当下,每月增收200元,对“的哥”不过是聊胜于无。 而所谓步子不够大,笔者的意思是,要真正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出租车行业的问题,不触及问题的核心——改革现行的出租车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其他所有作为都将不过是些不痛不痒就事论事的修修补补。 至于体制机制怎么改,早就有不少业内人士提出政府应尽早取消对出租车的强制准入管制,尽快开放出租车行业市场,以此来扼制特许经营的暴利,使消费者和“的哥”受益。笔者以为,此观点可谓击中了要害,是解决出租车行业问题的长久而根本之计,值得政府选择。 穿越官员“自杀悬疑”雾霭 年末,多起党政干部非正常死亡事件接连被媒体披露,汇集成舆论热点。认定是否自杀,本是刑侦部门的专业,非媒体可以妄言,但事件背后凸显出公权力运行、知情权保护、政府公信力维系等公域话题,则是媒体观察的职责所在。 抛开个案的曲折不说,“官员自杀现象”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有关部门预判不足,应对乏力,公布的相关信息模糊,存在较多疑点,不论主观动机如何,至少客观上效果不佳,有遮遮掩掩之嫌;二是公众对官方公布的“自杀说”,存疑者不在少数,更倾向将其与“内幕”、“腐败”等字眼联系在一起,部分媒体的挖掘报道正是这种公众情绪的折射。 在理想状况下,官员自杀事件可以公私分明,区别对待:涉及公共利益的,当深入调查并适时向社会公布结果;若纯属个人原因,则当尊重逝者,为逝者讳。但现实却是,信息的不透明和公众已经滋长的疑虑交互作用,正使此类事件混于一同,共处于悬疑状态。事实上,数年之前,舆论曾热议过一阵官员自杀现象,两相比较,传言依旧,悬疑依旧。 这样对官方信息存疑,不仅出现在“官员自杀”事件中,也频现于其他一些社会事件,甚至出现“怎么解释就是不听”的社会极端情绪。笔者此前在采访之余,也曾听到不少基层干部发牢骚:明明没有猫腻,老百姓就是要怀疑,或者,明明做的是好事,老百姓就是不相信。 个中原因其实简单,公众对“真相”的不信任,乃是源于对官员群体的不信任度增加,源于对公权力滥用的朴素而顽强的警惕。因此,官方公布的信息、决策若得不到大多数民众的理解和认同,当政者很有必要检讨两点:一是公开的信息是否不够全面不够透明,二是政府公信力为何下降。 回到官员“自杀悬疑”。舆论当还原党政干部作为普通社会人的一面,关心其职业心理压力,呼吁必要之化解机制,客观理性地评价而非脸谱化、妖魔化一个群体。引而申之,对于任何一个职业、阶层,都当避免情绪化的“棒杀”,更多着眼考量背后的制度建设,以避免社会撕裂,这是成熟的法治社会题中应有之义。 另一方面,也许更为紧迫的是,党政干部应当正视政府公信力正经受考验的局面,用更大的决心、投入更大的精力来取信于民。从这个意义上,及早、充分地公布官员非正常死亡的真相与细节,在一个个事件中坦诚、准确、全面地依法公开信息,正是着眼维护政府公信力和提高执政能力。 盯

文档评论(0)

doc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