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精品 说木叶1公开课.ppt

原创精品 说木叶1公开课.ppt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说“术咔 教学目标: 1.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 温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仝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 的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艺术特征而实质是 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作者介 林庚:福建福州人,1910年2月22日生 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我国现代瞢名诗人,诗砍研究家。他将创 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 诗研究方窗,他提出的最着名的论点是 “盛唐气”。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 燕京大学、北京大泶中文系的教授。出版 过《春野与窗》、《问路集》詟六部新诗 及古典文掌专着《诗人李白》、《中国 文学筒史》等。 、导入: 诗中作者为何不用“落叶” 与“落花”,而用“落木” 诗词填空: 与“落红”呢?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先分析每段讲了什么,再讨论作者谈了一个怎 的文学现象? 1、说明从屈原开始,“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 2、古代诗歌中很少用“树叶”,后又发展到用“落木” 3、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 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 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4、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5、说明为什么会有这个特征。(有暗示性) 6、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 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7、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 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三、整体感知:文章结构思路如何? (1-3)“木叶”为诗(现象) 人所钟爱。 2、(4-6)“木”被人喜欢的(特征) 原因。 3、(7)总结:“木叶”与 “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 (总结) 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 字千里。 诗。不仅要品尝官內的意思。而且要品尝 言外的滋味。丛课文看含“木”与“树”的意味 有什么异同? ·按照字面解释,“木”就是“树”,而“木” 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木”比“树”更显 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而 “木”常让人联想起树干,有疏朗、干燥的意 味。“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 干燥之感,传递着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 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 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 是写到怎(同意茶计 “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 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 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 叶的微黄与王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 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 起了游子的漂泊。“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 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 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是“木”与 “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 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而“落叶”,则比“木叶” 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 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三、“木”在形象上有那些艺术特 征? 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 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其二、“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 而且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 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 润的。 四、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 标题却拟为说‘术叶)”,若改为“谈谈诗歌 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 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丛理论的角 度来论述,恐怕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 文。标题拟为“说‘木叶”’,文章选取古诗中 的“禾叶力意象作为论题,在结构安排上由引古 诗到探意蕴,先排除古诗人考虑文字洗炼的因素, 再从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探寻其含有落叶等因素 最后才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苘题并加以阐释 这样,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有关“木 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并逐层深入;探幽发微, 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 心理。“说‘木叶”’的拟题应该是本文的 亮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