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父母的故事集锦.docx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父母的故事 集锦 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父母的故事集锦 父母在我们的人生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因为他们 不仅仅给予我们生命,还让我们在温暖中成长! 但是在我们成长的同时,父母也在老去,因此,在我们享受 了那么多父母给予的爱以后, 我们也需要以一颗感恩的心去 回报父母,哪怕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 事例一: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 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 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 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 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 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着称。尤其以 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 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 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 不就可以 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 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 子路忘记了疲劳。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事例二:包拯辞官侍母 包公即包拯(公元 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 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 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 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 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 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 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 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 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 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 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 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 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 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 --辞去官职 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 可能是父母有病, 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 那种迷恋官场的人。 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 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 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事例三:邓小平赡养继母 夏伯根对邓小平来说,既不是他的生母,也不是养母,而是 继母。邓小平对这样一位正直、善良、勤劳、肯干的继母特 别敬重和爱戴。十五岁的邓小平,当年顺长江南下,走出重 庆,走出四川。之后,邓小平率领千军万马前来解放大西南, 又回到四川,回到了重庆。四川解放后,邓小平坐镇重庆, 任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 是中央下属几大行政区域之一的最 高官员。这时的邓小平已是 45岁的中年人了。有了一个安 稳的家庭后,邓小平就承担起赡养继母的义务。 邓小平调中央工作后,她把继母一同带到北京。跟随邓小平 一家生活的这些年里,邓小平夫妇待她如亲母, 从不分你我, 在饮食、卫生、穿戴等生活的各方面, 十分周全的照顾老人、 安抚老人,使她晚年心情愉快。值得一提的是,在邓小平被 打倒“流放”到江西住“牛棚”的日子里,邓小平为了照顾 卓琳的身体,又不肯让年事已高的继母再承担过重的家务, 便独自挑起了家务劳动的重担,劈柴、生火、擦地等重活脏 活邓小平都亲自干。夏伯根老人能够高寿,与邓小平夫妇对 她几十年如一日的爱戴、敬重、关心、照顾是分不开的。 事例四:周恩来怀念他的两个母亲 周恩来不满一岁时,就由守寡的嗣母陈氏带在身边抚养,她 把全部感情和心血都倾注在对恩来的抚养和教育上, 恩来称 陈氏为“娘”,陈氏给他请来一个乳母,叫蒋江氏,一起住 在西院的小屋里。周恩来四岁时,嗣母就叫他识字,五岁时, 送他进私塾读书。嗣母对他要求很严格,每天黎明时刻,就 叫他起来,亲自在窗前教他读书。有一次,恩溥玩刀子,几 乎伤了他的眼睛。于是,陈氏更不许他轻易出去,整天把他 关在屋里念书。空暇时,就叫他背唐诗,给他讲故事,如《天 雨花》、《再生缘》等。 佃04年,六岁的周恩来随同父亲、生母、嗣母和弟弟,一起 搬到清河县清江浦(今江苏省清江市)居住,并到外祖父家 的家塾里读书。外祖父家里人很多。家族间发生了纠纷,常 邀请他生母去调解。 这是家里的经济境况已经越来越不好了。父亲为人老实,胆 小,能力比较差,到清江浦后,只谋得一个月薪 16元的小 差使。家里常靠借钱过日子。他的生母又劳累,又愁闷,很 快就一病不起。那是 1907年上半年的事。夏天,嗣母带他 到宝应县她堂兄家住过两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