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讲 阴平祁山 陇蜀控边
一、陇蜀道与陇西走廊
一提起蜀道,人们会自然想起川陕蜀道,但从甘肃进入四川的 “陇蜀道”
却长期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近年来,已有学者关注到 “蜀道”不仅仅指川陕
蜀道,还应包括 “陇蜀道”。实际上,“陇蜀道”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得到开拓。
考古发现,在甘肃天水 (古称上邽)放马滩出土的战国秦墓中发现有一块木板地
图,其中绘有道路的走向,实际上是天水经西汉水至武都的交通线路,这条交通
线路,也可以看作是早期的 “蜀道”。
再从更广的视野来看,“陇蜀道”属于 “陇西走廊”的范围之内。“陇西走
廊 “是我国著名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在继1978 年提出的 “藏
彝走廊”之后,于1985 年在甘南考察后所撰写 《甘南篇》中首次提出的另一个
历史地理概念。“陇西走廊”的地理位置正好位于甘肃、青海、四川、陕西诸省
交界处,发挥着连接河西走廊和藏彝走廊的重要作用。走廊内不仅保留了不同民
族或族群众多的历史与文化沉淀,而且还形成沿着黄河、洮河、大夏河、白龙江、
白水江等大江大河之河谷构成的天然交通要道,早在夏、商、周三代,就已经成
为以氐、羌族先民为主的西北民族与西南民族大迁徙和商贸活动的重要通道。羌
人在“陇西走廊”一带建立了宕昌国、邓至国等政权, 氐人也先后建立了仇池国、
武兴国、阴平国等政权。在这些从甘肃境内通往陕南和四川的交通路线中,形成
了以甘南古道、甘川番道、洮岷叠松道 (又称青海—岷蜀道)、祁山道 (或称仇
池道)、阴平道 (或称沓中阴平道、景谷道)、嘉陵道、覆津道、青泥河道等为
主的交通道路。
以上这些交通道路,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贯通,串连成网。以水域而言,
嘉陵道、祁山道、沓中阴平道都是沿着嘉陵江支流峡谷发展。以交互关系而言,
西汉时的嘉陵道、祁山道经下辨、河池而相互贯通,并通过阴平道与洮岷迭番道
相交会。如民国二十三年(1935 年)七月, 《大公报》记者范长江从成都开始了
他在西北地区的考察旅行,他一路途经江油、平武、松潘、文县、西固、宕昌、
岷县、临潭、卓尼、拉 卜楞、河州、兰州等地,循着古人的脚印,再走阴平道和
洮岷叠松道,从长江流域进入黄河流域,历时两个多月,写下了《中国的西北角》
一书,用游记的形式详细记载了各地政治、经济、军事、地理、物产、民族、宗
教、文化等情况。与范长江的路线相反,民国二十七年(1939 年),现代地理学
创始人顾颉刚先生与王树民等先生一起从兰州出发,沿着“陇西走廊”南下,一
路途经临洮、渭源、陇西、漳县、岷县、卓尼、临潭旧城、黑错、夏河、临夏、
永靖、和政、宁定(今甘肃广河县)等地,撰写了 《甘青闻见记》一书,采用游记
的形式对洮岷道上的地理、政治、历史、民族、教育、宗教、风土人情、物产等
进行了详细记载。
在 “陇蜀道 “中,本节主要讲述其中两条重要的道路:一是祁山道,另一条
是阴平道。
二、祁山道
(一)祁山道的线路与得名
在嘉陵水系形成的古道中,有一条相当重要而又往往被忽视的道路,那就是
祁山道,也就是史书常说的诸葛亮兵出祁山所走的道路。当年诸葛亮北伐曹魏,
从大本营汉中出发,走陈仓道,经勉县、留坝、凤县、祁山堡而进攻陇右天水一
带的路线。这条道路不仅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也是连接四川、陕西与甘肃的重
要交通孔道,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它将四川与北方丝绸之路有机连
接起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祁山道”对陕、甘、川三省的经济发展、文化交
流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祁山道起于汉中,经成县 (三国时称下辩)、西和、礼县,到达终点秦州,
古代称为天水,一路水陆兼行。水路以西汉水为主干, 通过西汉水沿岸各渡口与
陇南各条陆路相连接。与嘉陵道中、上段相比,这条道路河谷宽阔平缓,开发较
早,远古时期就为人们所利用。东汉建宁四年(171年),武都太守修治 “郡西狭
中道”,《西狭颂》摩崖石刻专门作了记载。《西狭颂》全称 《汉武都太守汉阳
河阳李翕西狭颂》,又称 《李翕颂》、《黄龙碑》,位于甘肃省成县天井山鱼窍峡,
《西狭颂》与陕西省汉中市的 《石门颂》、略阳县的 《郙阁颂》同列为汉代书法
“三颂”,是三大颂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该道从郡治下辨 (成县)
开始,出西狭,经小川,至太石(河口坝),入西汉水,与水道相贯,向东入青
泥河,通嘉陵水道。尤其是在三国蜀魏交战时期,诸葛亮 “六出祁山”伐魏,频
频往返于汉中、祁山之间,或攻或守,进退自如,使祁山道名扬天下。祁山道在
唐朝开元、南宋绍兴、明代万历年间有过三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