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巴蜀交通与对外交流 (6).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节 秦车同轨 汉马南驭 一、秦汉时期巴蜀境内交通 秦灭巴蜀以后,就对原来蜀道进行了大规模的扩修,从此以后,“栈道千里, 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蜀道”成为历史上沟通巴蜀与关中,连接南、北两 条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对外交往等方面都具有十 分重要的地位。 先秦时期,古蜀国对长江上游航道的整治贡献很大。《山海经 ·海内东经》 就说:“白水出蜀,而东南流注江。”这里的江指的是长江。《太平御览》卷136 《征应》引《蜀记》说:“鳖令乃凿巫山,开三峡口。”扬雄 《蜀王本纪》说:“时 巫山峡壅,而蜀水不流,帝令鳖令凿,以通江水也。”《太平御览》所引的《蜀记》 一书早已失传,扬雄的《蜀王本纪》后代有辑佚本传世,这两部书中都说到长江 三峡是传说中的古蜀王鳖令所开凿的,使长江水得以顺畅通过,不再壅塞。《华 阳国志》卷三 《蜀志》记载,司马错对秦惠文王说:“(蜀)水通于楚,有巴之劲 卒,浮大舶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从中可以 看出,先秦时期巴蜀地区交通四通八达,与关中、中原、吴楚等地的经济文化交 流也很畅通。 秦汉时期,巴蜀交通得到了空前发展。秦代开通了巴蜀与关中之间和巴蜀内 部的交通道路。汉代则主要开通了巴蜀通向西南夷、西南夷内部以及从西南夷通 向其他外部地区的交通道路。秦汉时期,基本上奠定了西南区域的交通格局。从 此以后,历代沿用,虽然有局部的路径调整,或者道路名称发生了一些变化,但 是大体走向与位置并没有多大的改变,这是由西南地区自然环境所决定的。 在巴蜀境内交通建设方面,蜀郡太守李冰为此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秦人入 主巴蜀,为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和治理,开展了对巴蜀地区大规模的交通建设。 如蜀守李冰 “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 ” 溉浸。”“发卒凿平溷崖 (乌尤山),通正水道”,遇有崖岩滩石 “不可凿 ,“乃积 薪烧之”,加强对岷江等水道的治理。巴蜀离堆不只一处,都江堰有离堆,仪陇 县城西南约二公里的新政镇有新政嘉陵江离堆,洪雅县有岷江离堆,乐山市有乌 尤寺岷江离堆,合称为巴蜀四大离堆。这里李冰所凿离堆是指乐山乌尤寺岷江离 堆,相传为2000多年前秦蜀守李冰所开凿。李冰率领秦国军队,与当地民众一 起,利用乌尤山和凌云山之间天然形成的凹陷缺口,加以整治。截断勾连乌尤、 凌云山之间低潮处的余脉,拓宽河沟,通正水道,凿掉嶙峋乱石,铲平突兀狰狞 的溷崖,开凿出乐山乌尤离堆。乐山乌尤离堆的工程特点,正是巧妙地利用了凌 云、乌尤两山之间马鞍型地势,因地制宜除去 “三江第一关”的障碍,保证了过 往船只的安全。而川东巴郡水上交通也日益繁荣,“郡治江州,结舫水居五百余 家,承三江之会”。江州是重庆的古称,长江、嘉陵江、乌江在境内交汇,沿江 因水而居的就有五百多家。 二、秦汉时期蜀道开辟与西南夷交通 (一)秦汉时期蜀道的整治与开辟 在对外交通方面,主要表现在对蜀道的整治、开辟和西南夷道的开通。汉朝 建立后,关中地区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西汉中央政府一直将西南巴 蜀地区作为经济文化联系的优先方向,加强了对这一地区交通道路的修建和整治。 汉武帝时,曾“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成为沟通巴蜀与关中地区重要 的交通道路,从褒斜道沿途留下众多石刻可以看出当时道路使用频繁。但因水流 湍急,谷中多乱石,漕运不便。西羌骚扰内地时,临时改用子午道入川,乱平之 后,又恢复以褒斜道为川陕之间的主要通道。汉末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多从 褒斜道出入,并且在斜谷口建造邸阁,用来储备军粮。除褒斜道外,巴蜀地区通 往汉中和秦陇的交通线路还有金牛道、陈仓道、阴平道等。 金牛道,又称石牛道、剑阁道,与褒斜道南段相连,始于汉中,经陕西勉 县 (汉沔阳)西南,越过七盘岭入川,经广元朝天驿到昭化县,一条顺嘉陵江河 谷南下,经阆中、南充到重庆;一条西南行经剑阁 (唐剑州)、梓潼 (汉广汉)、 绵阳 (汉涪县,唐绵州)抵达成都,其中剑阁道为入蜀咽喉,是历代由汉中入蜀 的大道,凡由汉中入蜀者必控制此道。秦国灭蜀、钟会入剑阁都是经过这条道路。 历南北朝至金、元一千多年间,每逢蜀中有难,金牛道必为战场。历史上此道有 许多关隘,如阳平关、五丁关、牢固关、棋盘关、剑门关等,皆为著名关隘。 “子午道”,古称 “蚀中”,它的名称虽始于王莽

文档评论(0)

恬淡虚无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思想,有文化,有信念的人。 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有缘学习更多关注桃报:奉献教育,点店铺。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