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鲁教版 - 必修一 第二单元 从地球的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昭通实验中学地理教师 张紫丽 【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课标解读: 本条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教材首先从整体上描述 了大气的受热过程, 然后通过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 用两方面详细地讲述。 即通过大气的两个热力作用 (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来引 导学生展开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 内容解读: 该节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可以为前节 内容 “大气的垂直分层”中所学的 “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寻因溯源;又是后面 “大 气运动”的基础。 大气受热过程, 实际上是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 程。教材先从整体上描述了大气的受热过程, 然后通过大气的两个热力作用 (大 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进行了详细讲述。可以说, 理解了能量的传递与转化就掌握了“大气的受热过程”这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能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理解大气受热原理,并能借助原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开展绘图、说图活动,发展学生读图、析图、图文转换以及用 地理语言科学描述的能力; 借助生活中的案例,培养学生发现生活、学以致用的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发现、 合作探究、 科学严谨的学习精神和尝试 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学习态度; 增强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并能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难点: 利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学情分析】 学习了第一章“大气的垂直分层”后,学生已经有了一些零散的知识储备。 (如: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CO2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O3能大量吸收 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 ,, ) 其实,学生对于本节课中所涉及的很多现象都非常熟悉;但正因习以为常所 以很少会去寻因溯源,缺乏相关的理论基础。 本节内容着重于理论、概念较多,相对抽象、逻辑性强。而学生已具备的逻 辑推理能力、思维迁移的水平是不同的。 学习中可采用实例探究法、实验模拟法、合作讨论法、问题悬疑法、自主学 习法等方法,关键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触类旁通。 【教学特色】 大量使用动画、图片,给学生一种很强的视觉冲击,变繁为简、深入浅出。 进行不同形式的图文转换训练,使教材内容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和领悟。 从生活中、诗词中、荧幕中引进一些鲜活的案例, 启发学生分析其中的道理, 甚至对其中的一些做法进行评价。 一来激发学生兴趣、 巩固所学知识; 二来也发 展学生学以致用和思辨的能力。 【课时安排】 1 个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 导入 : 设计意图 从 学 生 熟 悉 的 歌和熟知的现象出 发,第一时间抓住学 生的心, 最大限度的

文档评论(0)

kxg20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