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1》专项训练1.docVIP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1》专项训练1.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课外古诗词诵读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普天之下,月亮明明是一样的,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 2.结合全诗看,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长沙过贾谊宅 [唐]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作者因遭诬陷被贬为睦州司马,本诗写于赴任途中。 3.本诗颔联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试做简析。 4.试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5.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是韩愈写给自己的侄孙韩湘的,诗题中“左迁”词是“降职、贬官”之意。 B.“圣明”在这里指皇帝,与“圣上、陛下、天子”等词意义相同。 C.“肯将衰朽惜残年”,传递出作者由于年老而不得不屈服的悲愤之情。 D.“家何在”“马不前”,表明作者感到回朝廷无望和前途渺茫。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朝奏”和“夕贬”两相对照,突出时间之短,说明获罪之速,隐含作者的忧愤之情。 B.“横”写广度,因云横而不见家,也不见长安;“拥”写高度,风雪载途,英雄失路。 C.颈联虽隐去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但苍凉的画面仍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D.表达方式上,本诗采用记叙入诗,体现了韩愈诗“以文为诗”的特点。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7.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8.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课外古诗词诵读答案 1.这是诗人自己的心理幻觉,却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这种以幻作真的写法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写法的能力。“月是故乡明”,看似不合理,其实正突出了作者浓烈的思念家乡的感情。 2.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并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感情;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的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情感的能力。“月是故乡明,抒发的是思念家乡的感情;“有弟皆分散”,抒发的是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况乃未休兵”,抒发的是对战乱的憎恨,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3.额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和“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借景抒情手法的能力。“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在这样的氛围中“独寻”,诗人产生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诗人当时的实际处境,更是其内心的写照。 4.本诗借古伤今,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诗人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之情,表达了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强烈控诉。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借古伤今的手法以及理解主题的能力。这首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形象。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性巧妙地融入诗歌的意象中,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 5.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项,“传递出作者由于年老而不得不屈服的悲愤之情”错,应是“传递出作者虽然年老但仍希望为国效力的心情”。 6.C【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C项,颈联没有隐去诗人的自我形象。 7.【示例】行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亮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他们原以为自己早,谁知板桥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原来还有更早的行人。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句意思的能力。题干要求描述诗句的画面,可以在翻译诗句的基础上,适当想象,

文档评论(0)

136****32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