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为儿科学奋斗了一辈子
籍孝诚教授从事儿科临床工作数十年,在儿科领域造诣颇深,对疑难重症的诊治有独到之处,是中国儿科学事业的先驱者之一。 籍孝诚,1923年11月出生于河北任丘。著名儿科学家,北京协和医院儿科教授。籍孝诚教授从事儿科临床工作数十年,在儿科领域造诣颇深,对疑难重症的诊治有独到之处,是中国儿科学事业的先驱者之一。 “我的名字是爸爸给起的,又孝又诚。在家里,大家都叫我六少爷,就是别人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这种‘少爷本质’从小学、中学、大学,一直到留学,贯穿了我的一生。”籍孝诚说。 成为“协和人” 1948年,籍孝诚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在医学院读书时,遇到了他的恩师诸福棠。“他很喜欢孩子,他的上下班时间都是以孩子为准。”籍孝诚回忆起恩师。 有一次查房,一个患儿腹痛,籍孝诚和同事怀疑是麻疹,就请诸福棠来看。“老师先去用温水洗手,然后轻轻为小患儿检查,转身跟我们说,这不是麻疹,是肠套叠。因为他的手法很轻,查体又仔细,所以很容易就发现是肠套叠。当时我就觉得这位老师真是不错,我要跟他学。”后来,在恩师的感召下籍孝诚成为一名儿科医生。 1955年,籍孝诚来到苏联留学,由于俄语很好,对籍孝诚的留学生涯帮助很大。在苏联学习期间,籍孝诚在基础儿科教研组。他的老师叫沃罗维克,在老师的指导下,籍孝诚做风湿病血管通透性的研究,“我一共在那儿待了三年半,测了很多血蛋白,最后论文顺利通过。” 回国后,籍孝诚被分配到儿研所工作——管理病房。“那时我才意识到,在苏联学习期间,虽然做了大量基础研究,但也应该好好学习临床。幸好我在去苏联之前有管病房的经验,工作也就做下来了。” 1961年,籍孝诚转到了协和医院儿科工作,从此成为“协和人”。 刚到协和时,籍孝诚跟著名妇产科学家吴葆桢一起工作,“我们关系很好,他很好学,他读论文时会写卡片,把要点都记下来,查房时,也在卡片上不断记录。我一看,这‘协和人’不得了,所以我就跟他学,也开始写卡片。”就这样一点一滴,籍孝诚在协和医院不断学习和进步,成为一名优秀的“协和人”。 医者仁心 籍孝诚前后参加了6次农村医疗队,去过甘肃、山东、河北,还有北京周边的郊区。“那时候国家号召‘向贫下中农学习’,我是真向他们学习,他们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别人都笑,说我拿根棍儿真像那么回事儿。”籍孝诚说。 回忆起那段时光,籍孝诚想起一次在回城之前,在村子里看到一个白胡子老头抱着一个孩子,“孩子有5个月大,嘴唇是紫色的,鼻子一直扇呼、哼哼,喘气也吃力。我说这孩子是肺炎。我就问他,你家那边有没有赤脚医生呀?老头说,没有医生也没有护士。我心想这可怎么办,于是我就把身上带的抗生素之类的药都给了他,然后教他怎么用,能不能治好,就看运气了。”5年后,籍孝诚又来到这个村子里,看到一个5岁的孩子,长得挺壮实。“一问,这就是当年的那个小孩,我高兴极了。”籍孝诚笑着说。 1961年,有一个产妇找到协和的林巧稚大夫。产妇生过3个孩子都没有活下来,都是由于“黄得不得了”。林巧稚大夫从产妇描述的症状判断,婴儿患的应该是Rh溶血症。林巧稚决定给新生儿换血,但谁都没有换过血。籍孝诚临危受命,“我也没换过啊,我就去图书馆查书。” 图书馆里的书浩如烟海,从何查起呢?“协和的人都善于帮助人”,当时图书馆的管理员就帮忙找书,用了3天的时间,终于找到了。正好那个产妇第4天就生了,“我们就根据文献报道的方法,去给新生儿换血。换血很难,贫血、心力衰竭,好多问题都要解决,我们就一起解决这些问题。”经过几次换血,孩子救过来了,后来那孩子就取名叫协和。这就是新中国第一例新生儿溶血症换血成功的案例。 后来,在周华康大夫的指导下,籍孝诚根据这次经历写了一篇论文《新生儿交换输血的技术和经验》,发表在了1963年的《中华妇产科杂志》上。 回忆起周华康大夫,籍孝诚说他“表面是一脸严肃,但是个很好的人”。人不能只看表面,要用心去感受这个人的内心。籍孝诚回忆起和周华康大夫在一起工作的过往:有一个护士得了结核病,去通州的结核病研究所做手术。周大夫知道后,就拿了两瓶咳嗽药,拿点抗生素,送到护士楼给她。“那个护士拿到药之后,特别感动。”还有一次,一个小患儿不能呼吸。但上世纪70年代,新生儿病房没有配备呼吸机设备,“当时周大夫就说咱们人工来吧,我们排好队,轮流捏气囊,用正压通气的方法,把这个患儿救活了。”籍孝诚回忆道。 传播理念 1979年,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那之后,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回到中国,要资助协和的大夫到美国去学习。1980年,58岁的籍孝诚来到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当时国内还没有围产医学,也没有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他们那儿有一个50张病床的NICU,最小的孩子才500克。我看到NICU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