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十八讲 良知心学
有人说:“中国历史上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只有两个
半”。他们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再加上半个曾国藩。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浙江余姚人。王阳明小时候名叫王
云,因为梦到孩子是从云中来的,所以取名叫“王云”。王云长到五岁多,还
不会说话。有一天,王云正和一群孩子追逐玩耍,被一位和尚打量了半日。那
和尚临走时说了声“好一个小孩子,可惜说破了天机!”于是他的爷爷就把
“云”字改成“守仁”。说来稀奇,名字一改,小孩一下子就能说话了。这固
然属于神话传说,但也可以看出王阳明小时候就有异于常人的特质。
王阳明十一岁,路过镇江金山寺,就做了一首诗。“金山一点大如拳,打
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虽然诗味并不甚浓,但
一个“破”字,一个“彻”字,已显示出少年王守仁豪迈不羁的性格。
王阳明读书的时候,老师问大家“什么是第一等事”,王阳明说:“第一
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阳明很小就立志做圣贤,他有很强的生命力,处处学
而不倦。比如写字,他短时间书法就有很大长进,别人觉得奇怪,王阳明说:
“临摹古人的字帖,也只是落得个形像相似;我临摹字帖时,不但学像了笔
划,而且将字形融入心里去体会。抓住了字的神,才能慢慢有所长进。”他研
究道教理论,甚至在新婚之夜,都跑去与道士论道,竟然一夜未归。他研究兵
法,对于各种兵书,都取来仔细推敲。甚至在宴会的时候,还兴致浓浓地将果
核摆成阵列来操兵演练。王阳明研究理学,看到朱子讲“格物致知”,一草一
木,都含有最根本的道理,王阳明就对着院子中的竹子思索其中的道理,呆呆
地坐了七天,也没有格出什么道理来,反而生出一场大病。
王阳明能够做到荣辱不惊,他曾参加了两次会试,均名落孙山。有人安慰
他说:“你今年没考中,下次一定中状元!你可以先写好一首状元赋了”没想
到王阳明果然提笔而书,很快就写好了。大家一读,连连赞叹写得好。有一位
共同参加会考而同样落榜的考生却提不起兴致来,一直耿耿于怀。王阳明倒前
去安慰他,说:“别人以考不中为耻辱,我以考不中而丧失了志气为耻辱。”
后来王阳明科举及第,朝中做官,因仗义执言,得罪权奸,被贬龙场。当
时的贵州龙场山高路险,荆棘丛生,毒虫横行,瘴气密布。王阳明想到:倘若
圣人处在我这个境地,还能有更多的方法吗?夜半静坐时,魂梦中仿佛有人和
他说话,不觉大声欢呼起来,如痴如狂,连随从都被他惊醒了。他觉得悟到了
人间的最根本道理。“圣人所奉行的大道,在每个人的本心中天然具足。以前
从外事外物上去求大道却是个大错误!”于是将《五经》中的言辞来印证,发
现无不吻合。而拿朱子的注疏来对照,却处处矛盾。从此时起,王阳明决心抛
弃以往格竹七日的愚蠢方法,开始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逐渐与宋朝朱子所
弘扬的理学系统分道扬镳。
王阳明一生,起起落落,有三次事功,破除了赣州的山贼,平定了宁王的
叛乱,抚平思、田地区土司暴乱。在最后一次平乱的回乡途中,王阳明不幸病
逝,临终时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的学问,经过前三变与后三边。前三变是:“始泛滥于词章。继而
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
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
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由词章,
一变为理学;二变为佛教、道教;三变为心学。到第三变,学问才开始真正入
门。
后三变是,“自此以后,尽去枝叶,一意本原,以默坐澄心为学的。有未
发之中,始能有发而中节之和,视听言动,大率以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
江右以后,专提“致良知”三字,默不假坐,心不待澄,不习不虑,出之自有
天则。盖良知即是未发之中,此知之前更无未发;良知即是中节之和,此知之
后更无已发。此知自能收敛,不须更主于收敛;此知自能发散,不须更期于发
散。收敛者,感之体,静而动也;发散者,寂之用,动而静也。知之真切笃实
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无有二也。居越以后,所操益熟,所得益
化,时时知是知非,时时无是无非,开口即得本心,更无假借凑泊,如赤日当
空而万象毕照。是学成之后又有此三变也。”入门之后的后三变,是学问地不
断转精。一变为静坐,专务于静;二变为致良知,动静结合,三变为化境,达
到即体即用的圆境。
王阳明所体悟发明的良知,并不是气心,良知本身即是天理。他说:“良
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现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故致此良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