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哲学智慧 (3).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讲 恻隐之心 在这一讲里,我们要讲恻隐之心。恻隐之心是孟子的主张。自宋明以来, 孟子在儒家系统中的地位排得很高,称为亚圣,就是仅次于孔子的意思。孟子 的四端之心继承了孔子的仁心,是对孔子学说的发展。后世陆象山评价说:夫 子以仁发明斯道,其言浑无罅缝;孟子十字打开,更无隐遁。讲的是孔子说法 圆融浑伦,孟子说法辨析入微。我们义理阐发主要围绕着 《孟子 ·公孙丑上》 中的一段话展开。 在这一段话中,孟子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 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我们不能把孺子入井当成举例子,而要把它当作思想实验。在这个实验 中,最关键的是 “乍见”二字,乍见就是突然看见,猛然看见,没有任何思想 准备。我们说,从人出生到现在为止,有各种各样的生活经验,这些生活经验 塑造了张三成为张三、李四成为李四的具体的人格。可是在乍见这一刹那,后 天储藏的生活经验和塑造的具体人格都没有来得及发挥作用。所以孟子说这时 候的怵惕恻隐之心,并不来自于后天的经验,所以救孺子与要跟孺子的父母交 往无关,与想让自己成为道德模范无关,与厌恶孺子掉到井里烦人的哭喊无 关。一句话,与后天经验所预期的各种结果无关。这时候发挥作用的是人的先 天本能,并且是人的先天的道德本能。 所以当人在乍见孺子入井的那一刹那,所产生的怵惕恻隐之心,并不是来 自以往的生活经验,也不是来自张三或李四的人格,而是来自于人的先天的形 式化的主体。虽然是某个人,比如张三在做孺子入井的思想实验,但起作用的 是形式化的主体这个虚框子。虚框子里可以填上任何其他人的生活经验和其他 人的具体人格。所以可以讲,这个孺子入井并不仅仅对某个张三有效,而是对 所有人都有效。 但在刹那之后的第二念,则后天的生活经验和具体人格开始发挥作用了。 这个时候,就决定了第一念的怵惕恻隐之心能不能继续扩充了。有的人付诸实 施,去救孺子;有的人装作没看见,一走了之;甚至也有可能有人会上去把孺 子踹进井里。但这是后天的第二念。孟子说,从先天所发的第一念上看,即使 是罪深恶极之人,仍旧会有怵惕恻隐之心。 大家听了之后可能会反问,凭什么我的形式化的去除经验的主体,在乍见 孺子入井时,必然在第一念产生怵惕恻隐之心?回答这个问题,只能从实践上 讲,只能从当下自我体悟上讲。如果在理论上,不能排除其他可能性,比如说 今人乍见孺子入井,第一念就本能地想上前踹他下去。如果这个假设在实践中 成立,就是性恶论了。这在理论上可以成立,但是放在实践中想想,成立起来 似乎很困难。 因而,孺子入井的思想实验意味着可以经验的形式主体的道德必然发动。 这个必然的经验,就如归纳法穷尽一切可能,从而得出普遍规律。这个普遍规 律就是先天的善性。孟子说,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 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 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仁义礼智是先天的善性,不可闻,不可见。性要落实在心上,方能显现出 可以感知的端倪。这个端,是指善性的萌芽状态。四端和四体,都是人先天具 有的。但这两种先天不一样。四体就是两手两脚,代表人的生理本能。比如说 人的手无意间碰到很烫的东西,手自然往回缩;脚突然碰到危险的东西,一下 子能蹦得老远。这不需要经过思虑,自然就去行动了,这是生理本能。四端是 人的先天的道德本能,所以乍见孺子入井而有怵惕恻隐之心。孟子看到人的两 种本能,同时又特别强调道德本能。 道德本能的彰显,需要心灵的帮助。孟子说,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 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四端这个性的端倪,可能继续扩充,也 可能就此泯灭。扩充与泯灭,就在心灵自身的抉择之中。思则得之,不思则不 得。孟子举个例子说,如果让人挟泰山以超北海,那是做不到的,这叫不能 也。但是如果让人为长者折枝,为一个老人折一根柳枝,你说我不做,那个不 是你没有能力做事,而是你不高兴做,主观上不愿意做,这叫不为也。心灵扩 充道德跟为长者折枝一样,你可以做,也可以不做,是愿意与不愿意的问题, 你不要怪罪于外力。所以不能扩充善端,就是自贼,自我残害自己本可以扩充 的良知良能。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考证资料 孟子说,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 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在这段话里,孟子讲人的心灵

文档评论(0)

恬淡虚无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思想,有文化,有信念的人。 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有缘学习更多关注桃报:奉献教育,点店铺。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