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民居研究.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云南民居类型: 一、干栏式:主要分布于西双版纳,德宏州,怒江州,思茅地区,临沧地区及红河州属于热带亚热带地区。 二、井干式 三、土掌房 四、合院式 五、其他形式 傣族简介: 在我国南方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世代居住着一个勤弥美丽的民族一傣族,他们有自己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明。别致优美的傣 族民居,是我国传统民居中的一枝胡芭。 西观饭纳的傣族民居 西双版纳的傣族民居属于十分古老的建筑形式一干栏式建筑,为我国古代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土著民族的建筑形式,这种形式的建筑分布很厂,除我国华南地区外,目前东南亚一带也颇为流行,甚至内蒙古、黑龙江北部以及苏联西伯利亚及保力解亚等亚寒带地区也存在着类似的建筑。 由于气候和生活习惯等条件的影响,西双版纳傣族民居的平面简洁而开朗,近方形的平面面为常见的典型平面,其形式可分为两类,一类仅有一幢主房;另一类为主辅房屋结合,除主房外,附设谷仓。 傣族民居主要由上面的堂屋、卧室、前廊、展(傣族称晒台为展)、楼梯以及下面的架空柱层构成。功能简单明了,适应个体经济特点。民居规模大小常以楼下若干木柱来表示,一般民居40-50根,多者70-80根。柱距1.5米左右.排距约3米。底层木柱承全部楼层重量,四周无墙,下圈养牲畜家禽,放置农具、柴草、谷囤及其它杂物等。 底房常作为家庭副业生产场地,制作工具、制糕点等均在此进行。夏季时,楼下十分凉爽,常见妇女围聚在一起,做针纷舌、聊天。 屋前部有楼梯一座,直通楼上前廊。前廊四周无墙,仅有重檐屋面遮阳避雨,明亮、通风。白天室内阴暗炎热,廊既能遮阳避雨,又很开敞,外檐处设靠椅或铺室于其上,是日间乘凉、进餐、待客等等的好地方。 自然气候与建筑 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具亚热带气候,终年无霜雪,雨水调匀,年平均温度为21℃,年降雨量在1000一1700米之间,全年无四季之分,只有明显的干季(l1月一4月)和湿季(5月一10月)之别。该地区日照强烈,河谷纵横相对湿度大,属热带气侯.建筑方面,主要是解决夏季的炎热和防潮湿、防洪(澜抢江在湿季常常出现暴涨现象)。傣族的干栏楼居刚好能解决这些问题,这是傣族人民在长期实践中选择的建筑形式。 傣族民居空气循环系统 竹楼来源 : 西双版纳傣族采用楼居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傣族多在平坝,为了抵御水灾及野兽蛇虫危害:二是架木楼居,干燥舒适,能适应亚热带潮湿多雨的气候。最主要似应为防潮显,象长脊短檐式的屋顶以及高出地面的底架都是适应多雨地区的需要。 竹楼二层分堂屋和卧室,在一侧或两侧设外廊和晒台。堂屋近门处有火塘。楼梯在屋外。竹楼周围立竹篱构成院落,房前屋后多栽植柚树芭蕉,翠竹丛丛,绿荫掩映,一派亚热带田园风光。 傣族民居的发展与变化 依据当地的自然气候与自然经济条件,在比较原始的状况下发展起来的一种专统民居形式,有着很强的地方特点和鲜明的历史特征。诚然,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待它,会有许多不科学不合理地的地方,从某种角度来讲,它限制了傣族人民智力和体力的发展,值得庆幸的是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也带来了民居的变化。 在经济发达的村镇,采用了新的材料,如安置玻璃窗提高室内照度,采用钢筋混凝土代替部分木结构;平面布置上也有改变,将畜栏移至房外,使得民居卫生、安全;厨房从堂屋中拉出来另立,并增加了烟囱,改善了设备;晒台位置也发生了变化,有利采光通风。 经济条件好一些的德宏乏地区,正在楼居向半楼居和地居发展,西双版纳的傣族民居正处在一个变化的阶段,经济的发展、观念上的变化和新的材料正在冲击着这种古老的民居形式。 民居的产生与发展不是孤立的,“住宅代表着一利生活方式”,西双版纳的傣族民居是小生产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产物。那么,在社会向高级经济阶段迈进时,是否意味着新的形式将取代它或它本身会自然消失。我认为,经济发展将不可阻拦她为民居的发展开辟道路。 楼居与支柱层 亚热带地区潮湿多雨,气侯炎热,楼居使主要生活用房视野开阔 和通风流畅,有利于人民的身体健康,且符合傣族人民的生活习惯,造型上已形成独特的地方民族特点,值得保存下去。至今,在我国南方城市的高层或多层住宅中,二楼以上为 用户所欢迎即证明这一点。 将不适于居住的一楼架空,设支柱层,既有良好的通风作用,又利于改善建筑群的局部气候,提高住宅的居住质量;又可将其与室外空间共同组织,布置小型绿化,改善小气候,或了借鉴这种形式的再创造.将会更好地体现我国多民族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特 点。

文档评论(0)

anm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