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的译读(12).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四圣心源》译读 (12) 四圣心源 卷三 [原文 ]六腑化谷,津液布扬,流溢经络,会于气口,气 口成寸,以决生死。微妙在脉,不可不察。 医法无传, 脉理遂湮, 金简长封, 玉字永埋。 方书累架,七诊之义无闻,医录连床,九候之法莫着。既迷惘于心中, 复绵昧于指下,使踟躅之余,命饱庸妄之毒手。顾此悢悢,废卷永怀,作脉法解。 【翻译】六腑消化谷物, 津液分散传播, 沿着经络流泻,交会在气口, 五脏六腑气口成寸, 用来判断生死。 微妙在脉,不可不仔细研究。 医法没有流传, 脉理于是埋没, 宝贵的书简长久的封存,珍贵的文字永远的埋没。记载或论述方剂的著作叠放在书架 上,七诊的道理没有听见,医书册籍久别,九候诊法没有着落。既迷惘于心中,又糊涂于指下,心中犹疑之外,性命饱受浅陋妄为的庸医毒手。看到这些令人悲伤的事,放下书抒发情怀,作脉法的解释。 {解读}黄师悲天悯人,可敬可叹! 七诊九候:独小 ,独大 ,独疾 ,独迟 ,独热 ,独寒 ,独陷下者病 , 是谓七诊 ;人有上中下三部脉 ,每部有天地人三诊 ,三三为九 , 是谓九候。 脉法解 寸口脉法 [原文 ]饮食入胃,腐化消磨,手太阴散其精华,游溢经 络,以化气血。气血周流,现于气口,以成尺寸。 气口者,手太阴肺经之动脉也。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尺为阴而寸为阳。关者,阴阳之中气也。寸口在鱼际之分,关上在太渊之分,尺中在经渠之分。 【翻译】吃喝的东西进入胃里,腐熟消化研磨,手太阴经散发精华,沿着经络游溢,以运化气血。气血环绕流动,显现于气口,形成尺脉和寸脉。 气口,是手太阴肺经的动脉。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尺为阴而寸为阳。关,是阴阳的中气。寸口在鱼际穴处划分,关上在太渊穴处划分,尺中在经渠穴处划分。 {解读}王叔和说道:“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 ”寸口脉中寸关尺三部脉, 是以两手的桡骨茎突处定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以便三指按切,这是后世医家常用的一种方法。 [原文 ]心与小肠候于左寸,肺与大肠候于右寸,肝胆候于 左关,脾胃候于右关,肾与膀胱候于两尺,心主三焦,随水 下蛰,亦附此焉。 《素问 ?脉要精微论》: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两关部也。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两寸部也。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 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谨调尺寸,而表里上下, 于此得矣。 【翻译】心与小肠切脉的部位在左手的寸,肺与大肠切脉的部位在右手的寸,肝胆切脉的部位在左手的关,脾胃切脉的部位在右手的关,肾与膀胱切脉的部位在两手的尺,心 主三焦,随水下蛰, 也依附这一点。《素问 ?脉要精微论》 说: 尺内的两旁,是胁下小肋骨,尺外诊断肾,尺里诊断腹。两 手关部脉, 左外诊断肝, 内诊断膈, 右外诊断胃, 内诊断脾。两手寸部脉,右外诊断肺,内诊断胸中,左外诊断心,内诊 断膻中。总而言之,寸为前,尺为后;分而言之,上半部为前,下半部为后。诊寸部脉时,手指向上(掌侧)推至脉的尽端,所谓上寻鱼际,以测候病位;诊尺部脉时,手指向下(臂侧)移至脉搏尽端,所谓下寻尺泽,以测候病位。谨慎仔细的了解尺脉寸脉,并且表里上下,于此得到病的部位。 {解读}“寸口诊法”是中医最主要的脉诊法。寸口分寸关尺三部,两手共有六部脉。历代医家尊《内经》之旨,认为寸关尺分候一定的脏腑,因而在病理条件下就可以在相应的部位表现出异常脉象,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1964 年全国中医教材会议审定的《中医诊断学》讲义 宗《内经》本义,采众家之长,明确为:左寸候心与膻中, 左关候肝与胆,左尺候肾与小腹,右寸候肺与胸中,右关候 脾与胃,右尺候肾与小腹。这种分法很切合临床实际,体现 了上 (寸部 )以候上,中 (关部 )以候中,下 (尺部 )以候下的原则。 一家医理一家脉,黄元御的医学理论可谓独树一帜,他 的脉法也与众不同,首先,要知道黄氏脉法大的层次。黄氏 脉法首重在于三焦气机升降,其次才是各脏腑、气血等等。 第二、要知道六部脉所主。黄氏六部脉并没按照脏腑排序,而是按照三焦气机升降排序,也就是说黄元御的脉法首先诊断的人体气机升降的大秩序。然后才有脏腑、气血的详细分析。 所以在黄师脉法中我们会看到左关大为肝不升,右关大为胆不降的说法。不明白这个大的原则,黄师书中的很多论述是无法理解的。 黄元御并不是不讲脏腑,只是他更注重内经。这个对应 关系是人体先天生成决定的, 简单的说就是寸应上, 关应中,尺应下。黄师正是以此来断三部气机。加之,肝位左主升, 肺位右主降。左右又因此而分断升降。 第三、要知道脉相所主脏腑, 黄师并没有过多的讲“某脉主某”,而是讲一直在讲机理。 要得其机理就不能停留在脉形上。必须体会到“脉神”。举个例子,弦脉何以

文档评论(0)

183****650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