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理论与实践协同教学.doc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理论与实践协同教学.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理论与实践协同教学   提要:为适应新形势对课程教学的要求,运用协同学理论探索和研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理论与实践协同教学。其主要特点有:教学设计的整体性、教学目标的认同性、教学主体的互动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主要教学策略:教学思想的协同、教学主体的协同、教学内容的协同、教学方法的协同、实践教学的协同。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理论;实践;协同教学   作者简介:周围,男,山东荣成人,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7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重点立项课题、2007年南华大学高等教育改革与研究立项课题的研究成果。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党中央、国务院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在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和学科建设方面所进行的一项创新举措,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依托的崭新课程。“基础”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增强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自觉性,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要课程。我校结束首轮“基础”课教学后,在认真总结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对“基础”理论与实践的协同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与研究。   一、“基础”课理论与实践协同教学的涵义   协同的概念是德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在从事激光理论研究中于1971年提出的,他于1976年系统地论述了协同理论,从而形成协同学或协同论。协同论认为,在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中,由于该系统内各子系统间存在相互影响与相互合作的关系,当在外来能量的作用下或物质的聚集态达到某种临界值时,子系统之间就会产生协同作用。协同论不但在自然科学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且在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也取得了重要的应用成果。   协同教学。是指运用协同学理论,根据课程的教学要求,对教学系统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优化教学内容结构,建立教学系统自我调控机制,提高教学系统的自组织能力,使教学系统形成新的有序的整体结构,发挥教学系统最佳整体功能,促进教学系统各要素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合作、协调、同步、互补的协同效应的教学形式。   “基础”课理论与实践协同教学。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协同学理论,根据“基础”课的教学要求,从整体上对课程教学进行设计,确立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优化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协同,提高课教学系统的自组织能力,促进教学系统各要素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合作、协调、同步、互补的协同效应,形成“基础”课协同教学的教学形式。   二、“基础”课理论与实践协同教学的特点   “基础”课理论与实践协同教学具有以下特点:即教学设计的整体性、教学目标的认同性、教学主体的互动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1.教学设计的整体性   教学设计是指以获得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学生特征和教学条件,运用教学原理,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基础”课理论与实践协同教学为优化教学方案对课程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即对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估的设计。教学准备设计包括:确立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了解教学大纲、明确教学任务、熟悉教材内容、开展集体备课等。教学实施设计包括:针对学生思想行为特征、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调教学过程、合理运用多种教学媒体等。教学评估设计包括:评价教学效果、调整修改原教学设计等。   2.教学目标的认同性   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基础”课理论与实践协同教学的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要求,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和法制观念,良好的道德和法律行为规范。其总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教师和学生对这一教学目标的认同在教学活动中表现为:教师按照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制定课程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学生按照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积极地配合教师的课程教学计划,积极参与各项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认真完成各个教学阶段和教学环节的学习任务。   3.教学主体的互动性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既是并列的,又是互动的。“基础”课理论与实践协同教学的教学主体的互动包括三个方面:即教师间的互动、师生间的互动、学生间的互动。教师间的互动主要体现在教学集体备课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统领和主导着整个教学进程的发展,开展教学集体备课;教师就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学生特征、理论与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考核等问题进行交流讨论。通过集体备课,教

文档评论(0)

586334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