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灰飞虱的防治 [麦田灰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docVIP

小麦灰飞虱的防治 [麦田灰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麦灰飞虱的防治 [麦田灰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摘要灰飞虱是近年来淮安市楚州区小麦的常见虫害,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针对这种情况,介绍麦田灰飞虱的发生特点,分析其防治时机、防治药剂及方法,以为当地麦田灰飞虱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灰飞虱;发生;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1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2-0188-01   灰飞虱是近年来淮安市楚州区小麦上的常见害虫,已同麦蚜虫一样成为麦田的常规害虫,灰飞虱对小麦的危害表现为3种[1-2]:一是直接刺吸危害,造成小麦千粒重下降,空秕粒增多,严重时造成“冒穿”倒伏,如2008、2009年小麦生长后期出现的成摊枯死现象,造成大面积减产;二是间接危害,通过灰飞虱传毒引起小麦病毒病,如小麦条纹叶枯病和小麦丛矮病,小麦丛矮病一般在冬前或早春开始发病,病株生长停滞,分蘖增多,叶色浓厚,最后逐步死亡,小麦条纹叶枯病症状同水稻条纹叶枯病症状相似,一般在抽穗以后表现症状,心叶发黄,叶脉出现黄绿相间的条纹,抽出的穗子颜色淡黄,无法灌浆;三是通过灰飞虱排泄蜜露造成煤污,俗称“煤黑穗”,小麦穗子发黑,品质下降,如2009年水稻后期灰飞虱大发生,许多麦穗发黑,表面有一层霉层即为飞虱危害形成。   多年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往往是结合防治其他病虫兼治麦田灰飞虱,防治药剂和时机大多不恰当,再加上“治虫控病”和“治麦田,保秧田”的策略,防治效果多不理想。近年来,由于气候及播种方式等因素的影响,麦田稻飞虱的发生逐年加重,对小麦生产构成直接威胁,如何最大限度地控制其种群密度和危害程度,已成为小麦生产上亟需解决的问题。   1麦田灰飞虱发生特点   灰飞虱在完整的稻桩上越冬,冬季和春季其数量平稳;4月下旬,越冬代灰飞虱羽化,大量繁殖,危害加剧;5月上旬,进入低龄若虫发生高峰期,达到最高虫量;5月下旬至6月上旬羽化成1代成虫,小麦黄熟前至收获完毕为其迁出期。   由于当地粳稻均为直播且生育期较长等,小麦播期也相对较迟,免耕麦和稻套麦面积较大,这类田块免少耕,越冬代灰飞虱的死亡率较低。据淮安市楚州区植保站的调查数据显示:2006―2011年1代灰飞虱的虫口密度分别为371.7、543.6、571.5、984.6、1 116.0、1 051.2头/m2,呈逐年上升趋势,个别灰飞虱发生严重田块虫口密度甚至达3 600~4 500头/m2。   2麦田灰飞虱的防治时机   越冬若虫往往在稻桩基部和土缝中栖息,位置隐蔽,4月下旬至5月上旬小麦抽穗扬花的“药肥混喷”时期,越冬代往往已羽化成成虫甚至进入产卵期,不是防治的最佳时机。5月上旬后期至5月中旬前期(1代灰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此时大部分卵已经孵化,栖息部位上升,接触药液的几率增加,虫龄结构以低龄为主,抗性最差,是麦田灰飞虱最为有利的防治适期。   3麦田灰飞虱的防治药剂与方法   根据综合使用效果、使用的简便程度来看,以往使用的吡虫啉、噻嗪酮及其复配剂、敌敌畏等都不是理想的药剂。2011年进行吡蚜酮防治麦田灰飞虱的试验,结果显示:在联盟村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60 g/hm2,对水600 kg/hm2,防效达81.82%[3],若加有机硅15包/hm2,防效可达90.91%;在利民村用25%吡蚜酮悬浮剂360 g/hm2,加有机硅15包/hm2,于4月28日用药1次,药后6 d平均虫量仅为159.75头/m2,常规防治田的平均虫口密度达846.00头/m2,用药2次(间隔7 d)的田块最终平均虫量压低至60.03头/m2,而常规防治田的平均虫口密度高达2 007头/m2。   吡蚜酮因其毒理的特殊性,不仅对1代灰飞虱的防效较好,对成虫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同时还可起到保护天敌的作用,是防治麦田灰飞虱的有效药剂[4-5],所以应遵循“治麦田,保当代,控虫源”的策略,重点在1代灰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大面积使用吡蚜酮加有机硅,但吡蚜酮用量不得低于300 g/hm2。也可使用10%唏啶虫胺乳油450 mL/hm2进行防治,可以大幅度压低麦田灰飞虱虫量,防治时注意加大用水量,以便让药液充分接触到虫体增加药效,控制麦田灰飞虱的种群数量,从而显著减轻1代灰飞虱对小麦的危害,进而减轻稻田和玉米田的防治压力[6-9]。   4参考文献   [1] 朱桂梅,潘以楼,何东兵,等.吡蚜酮种子处理对灰飞虱和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效[J].江西农业学报,2011(1):100-102.   [2] 朱桂梅,何东兵,杨敬辉,等.吡蚜酮对镇江地区小麦田灰飞虱种群的活性及防效[J].江苏农业科学,2011(1):153-154.   [3] 张守成,徐加健,潘宁,等.吡蚜酮等杀虫剂防治麦田灰飞虱效果简报[J].上海农业科技,2010(

文档评论(0)

y312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