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
《地理 1 》
专题一 宇宙中的地球
1.八大行星的公转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2.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⑴ 宇宙环境: ① 公转轨道固定 → 互不干扰,安全;
② 太阳光照条件相对稳定。
⑵ 自身条件: ① 日地距离、温度条件适中 →液态水;
② 地球体积与质量适中 →适合生物呼吸、生存及昼夜温差不大的大气层;
③ 地球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 →地球表面温度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幅度不大。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变化的主要动力 —— 产生水能、风
能和洋流能。
(2) 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 ① 一部分直接来自太阳能:如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
太阳能电站、太阳能干燥器等。 ② 另一部分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如煤、石油等
化石燃料。
4.太阳的大气分层: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5.太阳活动的形式:黑子(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日珥和耀斑、太阳风
太阳活动周期性: 11 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 ① 影响气候(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有相关性) ;② 扰乱
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 ③ 干扰地球磁场,产生 “磁暴 ”现象; ④ 两极地区产生极光次数增多。
6.地球自转 : ① 方向:自西向东
② 周期:(恒星日) 23 时 56 分 4 秒(太阳日) 24 小时
③ 速度: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地球表面的角速度处处相等;
线速度,除两极点外,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反之,线速度越小。
7.地球公转 : ① 方向:自西向东
②周期:(恒星年) 365 日 6时 9分10秒(回归年) 365日5时48分 46秒
③ 速度: 1 月初,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
月初,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
8.昼夜交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
9.北京时间:北京时间是东经 120 °地方的地方时间。
区时计算: ⑴ 地方时:东早西迟。
⑵区时划分:以经度每
15 度范围作为
1 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
24 个时区。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合为东西十二区。
⑶区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标准时。
⑷相邻时区间的时差为
1 小时,东加西减。
⑸国际日期变更线:理论上与
180 度经线重合,实际上并不重合。当由西向东跨越日期变更线时,必须将
日期减一天:反之,由东向西跨越日期变更线时,就必须加一天。
* 补充: ① 地方时换算原理:地球自转速度
15°/小时、 4 分钟 / 度。
② 计算经度差的方法:同减异加。
③ 时区的计算方法:
所在时区序号=该地经度
÷ 1=5 商+余教。
若余数小于
7.5 °,则商数即为所求时区的序号;
若余数大于
7.5 °,则所求时区序号为商数加
1 。
④ 某时区的中央经线度数
=时区号 *15 °。
1
⑤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 ±时区差(东加西减) 。
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
例如:在北半球,河流右岸冲刷显著;在南半球,河流左岸冲刷显著。
洋流的流向也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
大气运动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比较明显,如风带风向;气旋、反气旋的流向等。
12. 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 :
先从赤道向北回归线、再从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再向下移至南回归线、再回到赤道。
昼长夜短的变化 : ①夏半年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相反;
②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③ 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④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 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
0 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
12 点时
的太阳高度。
②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四季更替原因:黄赤交角存在。
地球的圈层结构:从地心向地表依次为地核、地幔和地壳。
① 横向上,地壳可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其中大洋地壳远比大陆地壳薄。纵向上,地壳的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硅铝层在大洋中很薄甚至缺失。
②地幔中有一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③地核由铁和镍组成,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岩石圈:软流层以上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被称为岩石圈。专题二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三大类岩石:
类型
形成过程
常见岩石
侵入岩
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
冷却凝固而成
花岗岩
岩浆岩
喷出岩
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
玄武岩、流纹岩
已经形成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
沉积岩
用形成沉积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CTC系统故障分析及处理.docx
- 国开形成性考核51037《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形考测试(1-3)试题及答案.pdf
- DGJ32J19-2015-绿色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124页].doc VIP
- 2023年雅安天全县招聘社区专职工作者考试真题及答案.docx VIP
- 医学诊断证明书格式文档模板.pdf VIP
- 2024四川雅安市天全县招聘社区专职工作者拟录用人员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答案带详解.docx VIP
-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道岔详解.ppt
- 49.《嵌入式系统综合设计》课程教学大纲.docx VIP
- 《蔚来新能源汽车销售实习综合报告》3800字.doc
- 工商业储能开发要点及投融资分析 2024.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