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三)第十三章:细菌学各论­第二节:肠道杆菌综述.ppt

基础医学(三)第十三章:细菌学各论­第二节:肠道杆菌综述.ppt

  1.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节;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细菌; 肠杆菌科的细菌与医学的关系可分为三种情况:;肠杆菌科细菌共同生物学特性:;肠杆菌科细菌革兰染色;一. 埃希菌属; ;形态染色 G-杆菌。多数菌株有周身鞭毛,有菌毛,无芽胞。 ;生化反应 能发酵葡萄糖等多种糖类,产酸产气。大部分菌株迅速发酵乳糖。IMViC试验为+ + - -。;(一)致病物质 1.黏附素(adhesine) 包括定植因子抗原(CFA)、集聚黏附菌毛(AAF)、束形成菌毛(bundle forming pili, Bfp)、紧密粘附素(intimin)、P菌毛、I型菌毛和侵袭质粒抗原(invasion plasmid antigen, Ipa)蛋白等。 2.外毒素 志贺毒素(Stx)、耐热肠毒素(ST)、不耐热肠毒素(LT);还有内毒素、荚膜、载铁蛋白和III型分泌系统(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s)等。 ;(二)所致疾病 在肠道内一般不致病,但当宿主抵抗力下降或寄居部位改变时可致肠外感染,以化脓性炎症最常见,如泌尿系感染、腹膜炎、胆囊炎等。是医院内感染的重要原因。 某些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可致人类腹泻。 ;;致人类腹泻五类大肠埃希菌;引起胃肠炎的大肠埃希菌 ;(一)标本 肠外感染采取中段尿、血液、脓液、脑脊液等;胃肠炎则取粪便。 (二)分离培养与鉴定 (三)卫生细菌学检查 我国卫生标准规定,大肠菌群在每升饮水中不得超过3个;每100ml瓶装汽水,果汁中不得超过5个; 疫苗接种预防已在畜牧业领域中开展了广泛研究。 预防人类ETEC感染、O157感染的疫苗正在研究中。抗生素治疗应在药物敏感试验的指导下进行。 尿道插管和膀胱镜检查应严格无菌操作。对腹泻病人应进行隔离治疗。 污染的水和食品是ETEC最重要的传染媒介,EHEC则常由污染的肉类和未消毒的牛奶引起,充分的烹饪可减少感染的危险。;二. 志贺菌属; 志贺菌属是细菌性痢疾最常见的病原体,通称痢疾杆菌(dysentery bacteria)。 主要致病特点是能侵袭结肠粘膜上皮细胞,引起自限性化脓性感染病灶。; G-短小杆菌。无芽胞,无鞭毛,无荚膜,有菌毛。; 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除宋内志贺菌个别菌株外,均不发酵乳糖。动力阴性。 志贺菌???细菌有O和K两种抗原。O抗原是分类的依据,藉以将志贺菌属分为4群和40余血清型(包括亚型): A群即痢疾志贺菌(S. dysenteriae) B群即福氏志贺菌(S. flexneri) C群即鲍氏志贺菌(S. boydii) D群即宋内志贺菌(S. sonnei) 志贺菌的抵抗力比其它肠道杆菌弱。 ;(一)致病物质 侵袭力和内毒素,有的菌株能产生外毒素。 (二)所致疾病 细菌性痢疾。我国主要为B群和D群。 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感染几乎只局限于肠道,一般不侵入血液。 典型的急性细菌性痢疾:潜伏期1~3天,突然发病,常有发热、腹痛、脓血黏液便,伴有里急后重(tenesmus)。;;急性菌痢 发热、腹痛、里急后重、脓血粘液便 急性中毒性菌痢 休克为主要表现的全身中毒症状 小儿多见,为内毒素在特殊情况下的反应 慢性菌痢 病程超过2个月,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 (三)免疫性 抗感染免疫主要是消化道粘膜表面的分泌型IgA(sIgA)。病后免疫期短暂,也不巩固。;(一)标本 取粪便脓血或黏液部分,避免与尿混合;在使用抗生素前采样;标本应新鲜;若不能及时送检,宜将标本保存于30%甘油缓冲盐水或专门送检的培养基内。中毒性痢疾者可取肛拭。 (二)分离培养与鉴定 选择培养基 可疑菌落 生化反应 血清学鉴定 (三)毒力试验 (四)快速诊断法 免疫染色法;免疫荧光菌球法;协同凝集试验;胶乳凝集试验;分子生物学方法 ; (1)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增进机免疫力 (2)菌苗预防:减毒突变株、杂交株、营养缺陷减毒株。 非特异性预防:水、食物和牛奶的卫生学监测,垃圾处理和灭蝇;隔离病人和消毒排泄物;发现亚临床病例和带菌者;抗生素治疗感染个体。 此菌很易出现多重耐药(multiple drug resistance)菌株。治疗中应注意 。;三. 沙门菌属

文档评论(0)

xiaohuer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