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临海方言俗语初探
台州中学高一(4)班 郑炳辉 张洋子 葛成志 金王超 杨 骞李 阳
指导老师 杜红岩
摘要:临海方言是是民俗文化的优质载体,更是民俗文化的解读钥匙。本文从临海方言的形成、语音特点、语法特点、方言词汇、方言俗语、学习意义等方面阐述。
关键词:方言 俗语 初探
方言是民俗语言的组成部分,是民间文化史的化石,是民间文学创作的工具,同时又是解开地域民俗和民间文学之谜的钥匙。方言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是社会生活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丰富多彩的方言反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而方言的变迁又折射出社会的变迁,这是十分值得研究的。一种方言的完好保存,既可以继承历史,又可以丰富文化。临海方言是是民俗文化的优质载体,更是民俗文化的解读钥匙。临海方言是临海民俗的沉积,与丰厚独特的临海风土文化有关。考察临海方言俗语,犹如欣赏一幅临海民俗风情画卷。本文试从临海方言的形成、语音特点、语法特点、方言词汇、方言俗语、学习意义等方面阐述。
一、临海方言的形成
“方言”是相对于普通话概念而来的。临海方言归属于吴方言。吴方言,也叫江浙话或江南话,其语言中心在苏州上海一带。吴语按其语言特点可区分为 5片:太湖片,台州片,东瓯片,婺州片,丽衢片。台州片 包括天台、三门、临海、仙居、黄岩、椒江市、温岭、玉环,宁海县岔路以南和乐清县清江以北地区也说台州话。这片以临海话为代表。临海方言属吴语区台州片。
临海方言在形成上跟吴语其他各片也大体相似。不过,吴语最初只流行于吴国上层阶级,在民间则并非如此。从文献记载与语言材料表明,民间吴越两国同说一种古越语,即侗台语。这种语言跟北面的齐国不能相通,与西边的楚国也不相通,因为齐楚两国说的是汉语(华夏语)。秦汉以前,临海属瓯越地,主体民族是百越支脉的瓯人,所说言语自是侗台语而非吴语。什么是侗台语呢?可以说它是今日侗语、水语、壮语、傣语、黎语、泰国泰语、越南京语、缅甸掸语等共同祖语的兄弟语。侗台语在临海方言中最为明显的佐证是修饰语的后置,如“腰身,人客,菜干,笋干,饭焦,豆腐生,鞋套,猪娘,快显,走开”等等。
那么,侗台语是何如演化为南吴语呢?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春秋时期,越国灭吴,语言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到了公元前3世纪,楚国灭越,派春申君加强对吴越之地的统治,楚治吴历时560年,直到秦统一中国后,楚人在吴地仍有强大的势力和影响。东楚方言与古吴越语相融合形成一种有地方色彩的汉语——江东方言,也就是说是当时的楚人给吴越地区带来了最初的华夏语影响。从此,汉语通过楚方言的形式大量进入吴越,原来不说汉语的吴越江南各地逐渐被楚语分化。唐《慧琳音义》就把我们这一带所说的话合称为“吴楚之音”。临海方言中至今也还保留着南楚沅湘方言,比如“晓得(知道)”、“呆(痴呆)”、“嬉(玩)”等词都见于楚语,这里只是一种推测。但有一点可以确认,那就是楚并越后对吴地的影响,从这以后形成的江东方言,则更是吴语的直接祖先。临海方言中的较古老词语,大多可以追溯到这两个来源。江东方言是临海方言中前中古层次(白读系统)的主要来源,至六朝时被称作“吴语”,但性质和今天的吴语有所不同,它应该是吴语、江淮话、闽语、徽语的共同祖语。临海人的祖先从六朝开始,已经慢慢开始说古吴语了。
到了秦汉时期,中央开始在吴越一带置郡设官驻兵,标志着汉人对吴越地区进入了正式开拓阶段,但当时越族力量还很强大,尤其是浙南、福建一直还是越人的天下。虽然汉武帝诏命徙东瓯臣民于江淮,但只是迁走了三越的王族、军队与豪强,而广大没有被汉化的越人则进入山区成为山越,后来他们又重出故地,形成了回浦(台州)、冶(建安)、东冶(福州)三县。直至三国前许靖致曹操书还叙说自己“从会稽南至回浦,经历东瓯、闽越之国,行千里,不见汉地。”说明那时浙南、福建还没有被真正完全控制。无怪乎西汉末扬雄所记“吴越”方言词主要还是侗台语词汇。而此后的五胡乱华,永嘉丧乱,晋室南迁,大量汉族移民南下,渡江南下的士族和百姓据不完全统计多达百万,南下汉人带来的北方话和江南原有的吴语差异很大。两大方言的冲突非常明显,曾经有过激烈的竞争,竞争的结果当然是以王室和众多的北方人的方言取胜。到了宋室南迁,汉人人口大量增加,也增强了当地汉语方言对非汉的同化力量。但是,尽管北来雅音官话的力量很强,但远离京城而被称为“蛮夷”的临海一带仍然保持较多的古老特征。不过中原方言也在临海方言中留下了中古层次即文读系统,于是在此后的临海方言中也形成了文白两读的鲜明特征。
中国最大的几次从北向南的移民潮都发生在唐宋。浙北地区受北方官话的影响形成北吴语(以苏州话或上海话为代表);而作为南吴语的临海方言则仍保持着较多的古老特征。据考证,南宋时期吴语的分布地域比现在要大得多,大致包括今浙江全境、上海、苏南(除宁镇外)、苏北的通州和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