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食文知味
——读汪曾祺《人间滋味》有感
学生:五十岚
【师评】:这篇读书报告写得有滋有味,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是
轻松、愉悦的。真好!爱吃,不是狼吞虎咽,像猪八戒吃人参果,吃
进肚里等于没吃。爱吃,是吃得用心,吃得幸福快乐。这个总结很精
彩。爱吃,是热爱生活的表现。人活着,就要活得有滋有味、兴高采
烈的。
这本书是一本散文集,里面每篇文章篇幅都不长,都是作者谈吃
讲吃的。可读起来觉得前半部分写吃的印象更为深刻,读起来更有味。
正文部分从《五味》到《面茶》,更像是纯粹的讲吃,只有几笔穿插着
叙事、抒情,品味之后更添深意。中间部分从《吃喝门道贵在讲究》
开始就更加讲究了,看标题便可知道,《吃食和文学》《宋朝人的吃喝》
《吃的自由——序》,中间这部分对比前面读起来,吃就不是主要部分
了,有的叙事谈吃,有的结合文学谈吃,有的结合历史谈吃,有直接
说理的也有隐喻的,尤其《吃食和文学》一文把吃提高了一层的同
时,作者更像在谈人生感悟。
作者告诉我们的可不止食物味道何如,还喜欢告诉我们怎么吃。
首先,就要吃得杂.
作者虽然是高邮人,却知晓各种地方的名菜名小吃,深知个个地
区的风味风俗。《五味》讲酸甜苦辣咸五种滋味,中国人对这五味是
再熟悉不过了。就这五味还各有各的门道。
先谈首当其冲的酸。酸可不是醋的专利,萝卜白菜笋干也可以拿
来酸,山西人还把树叶子、榆钱儿拿来酸,连饭都可以拿来酸——延
庆山里夏天的美味:把饭捂酸,凉水一冲,都无需下饭菜,冲着这酸
劲就无比开胃,三碗不在话下。作者还回忆起与贾平凹先生在南宁吃
面的趣事,平凹先生进门便喊老友面,这老友面便是酸笋肉丝汆汤下
面。
甜味仅次其后。说起吃甜,南方人好像更有优势,四川的沙芋、
广东的糖水等等,还有苏南一带的,仿佛无甜不欢,无锡的肉包子馅
里都会放糖,作者觉得没法吃,但有人就好这一口,甜得令人回味。
肉配糖的不止肉包,排骨、卤肉都是浓油赤酱的甜滋滋的,这种特有
的苏锡菜风味仿佛就代表着苏南人,代表着这边小资又甜蜜的生活,
这里人温柔又机灵的性格。
苦味好像便没有前两位那么受欢迎,印象里以苦著名的菜也就苦
瓜。作者这还提到一个名为折耳根的苦菜,说是剧团里的一个贵州
女演员偏好这一口,不仅苦还腥味浓重,又名为鱼腥草.
辣味那提起来就响当当的。以辣为名的川菜可是名列四大菜系之
一,而且川菜的特点还辣且麻,麻辣烫、麻辣豆腐、钵钵鸡……这些
代表名菜提起来就令人口水直流。
能吃辣也算一个本领。作者就讲他吃辣的本事是怎么练出来的,
说是在昆明,直接把青辣椒蘸盐下酒在火上烤着吃。还听闻川北有种
辣椒都不能吃,把它放在汤里涮涮便辣得不行了。
咸味仿佛每道菜都缺不了,但是吃咸的程度倒是各个地区不同,
浙东人吃得咸,作者说他一个台州同学吃包子都要掰开倒酱油。
还有一味——臭.中国人对臭的特殊情节很深,臭豆腐、臭干、
臭冬瓜、臭豇豆……还有种臭卤。臭味与食物的奇妙结合都可以成为
美食,而且中国人特珍爱这种美食。
北京人有个说法是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其实每味都不受地域的
局限性。像爱吃甜的苏南人不少也对川渝菜的香麻辣难以抵挡,口味
咸厚的东北人也可以把广东人的糖水吃得津津有味。就像作者谈北京
人,说
北京人很保守,过去不知苦瓜为何物,近年有人学会吃了。北京
人过去不吃蕹菜,不吃木耳菜,近年也有人爱吃了。北京人在口味上
开放了!
口味多而杂不是不会吃,而是懂得欣赏接纳其他口味。就像我是
苏南人,家里烧的都是传统的苏锡菜风,从小到大口味都很清淡,菜
都是携汤带水的,平时的硬菜也都是浓油赤酱,甜口居多的。
以前倒不觉得什么,来了北方以后,就显得以前口味多么清淡,
一开始照北方做菜的方式是吃不惯的,大蒜大葱大把的放,咸辣鲜明
才好吃,重口才下饭。后来越吃越觉得好吃,回来再吃家乡菜就平淡
了许多。
还有川菜,以前欣赏不了,觉得只是辣,现在觉得能辣得好吃真
的是不容易。以前总以为苏式点心做得精致美观,比北方那些五大三
粗的面食卖相是好得多,味道应该也好得多,但后来经常吃北方面食,
就会爱上这里面的滋味。尤其是陕西的油泼面、铺盖面,和我家乡的
一种银丝面(细如银丝的面条)简直是天差地别,两个一对比起来,
我还是觉得那种宽宽的十分有味的面吃起来爽,那种幸福的感觉是不
能轻易描述出来的,尤其在了解了其背后的文化以后,我很佩服陕西
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