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 项目4油料作物病虫 第五章(3-2)油菜花生.pptVIP

植物保护 项目4油料作物病虫 第五章(3-2)油菜花生.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 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 编者 席银宝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 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 二、油菜病害 (一)油菜病毒病 油菜病毒病在我国各油菜产区均有发生,南方冬油莱区发病重。长江流域冬油菜产区发病率达10%~30%,含油量降低。此外,感病油菜易感染菌核病和霜霉病等其他病害。 (图片来自《植保员手册》)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 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 二、油菜病害 (一)油菜病毒病 1.症状 不同类型油菜的症状差别很大:典型症状为 (1)甘蓝型油菜症状 叶片上产生黄斑、枯斑和花叶;成株期茎秆上产生条斑、轮纹斑和点状枯斑。 (2)白菜型和介菜型油菜症状 苗期为花叶和皱缩,成株期为矮化。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 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 二、油菜病害 (一)油菜病毒病 2.病原 主要为 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MV) 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 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 芜菁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可由汁液传播或由蚜虫作非持久性传毒。烟草花叶病毒可由汁液、土壤和大型针线虫传毒。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 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 二、油菜病害 (一)油菜病毒病 3.发病规律 传染: TuMV和CMV的传毒蚜虫主要有萝卜蚜、桃蚜和甘蓝蚜等。 越冬越夏: 冬油菜区病毒在十字花科蔬菜、自生油莱和十字花科杂草上越夏。秋季蚜虫先传播到十字花科蔬菜上,再传入油菜。油菜子叶期至抽薹期均可感病。春季旬均温达到10℃以上时,感病植株逐渐显症; 初侵染源: 在春油菜区和夏油菜区,病毒主要来自十字花科蔬菜留种田;冬油菜区的主要毒源作物是播种早的萝卜和大白菜。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 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 二、油菜病害 (一)油菜病毒病 3.发病规律 发病条件: ①品种:各种类型油菜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明显。 ②播种期:冬油菜区病毒病发生率随播种期延迟而降低。 ③气温和降雨量 秋季月均温达15~20℃有利于蚜虫迁飞传毒、病毒增殖和病害显症;油菜苗期的降雨量与苗期发病率呈负相关。 ④毒源作物面积大,毒源作物发病率高,油菜发病重。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 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 二、油菜病害 (一)油菜病毒病 4.防治措施 策略: 采取选用抗病品种、防治蚜虫、加强栽培管理等综合防治措施,重点预防苗期感病。 (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耐病品种;适当推迟播种期。 (2)防治蚜虫 在油菜出苗前至幼苗五叶期间,加强对油菜地附近十字花科蔬菜蚜虫的防治,减少有翅蚜向油菜地的迁移数量;黄板诱蚜,用银灰、乳白或黑色膜覆盖油菜行间,或用色膜带挂在油菜地,驱蚜;及时防治油菜田蚜虫。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 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 二、油菜病害 (二)油菜菌核病 油菜菌核病在我国各油菜产区均有发生,以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发生严重,一般发病率为10%~30%,严重影响油菜的产量和品质。 (图片来自《植保员手册》)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 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 二、油菜病害 (二)油菜菌核病 1. 症状 病菌可在苗期至成株期侵染油菜地上各部分,以茎秆发病的损失最重,发病多从下部叶、茎开始发病,逐渐向上部叶、茎发展。 诊断要点:叶斑灰褐色至黄褐色,有同心轮纹,外围暗青色,外缘具黄色晕圈。干燥时病斑破裂穿孔。潮湿时全叶腐烂,上面长出绵絮状白色菌丝,茎内形成黑色鼠粪状菌核。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 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 二、油菜病害 (二)油菜菌核病 2.病原 为真菌门、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的核盘菌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 菌核鼠粪状,黑色,内部粉红色,萌发产生子囊盘柄,柄的顶端膨大并逐渐形成子囊盘;每个菌核抽生1~4个肉质浅肉色至褐色子囊盘;子囊棍棒状或圆柱形,顶部钝圆,无囊盖,无色,内生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具2个核,萌发时产生芽管,形成白色菌丝。 菌核抵抗干旱和低温的能力强。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 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 二、油菜病害 (二)油菜菌核病 3. 发病规律 (1)越夏、越冬: 以菌核在土壤、病残株和种子中。越冬菌核是病害的初侵染源。 (2)传播: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菌核可随种子的调运而传播。 (3)入侵: 从表皮细胞间隙或伤口、自然孔口侵入,也可直接侵染寄主。子囊孢子和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anDoc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大部分文档都有全套资料,如需打包优惠下载,请留言联系。 所有资料均来源于互联网公开下载资源,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及时删除。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