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品文档,助力人生,欢迎关注小编!
内化的伤痕记忆以及与生活擦边的故事
刘心武:《土茉莉》,《上海文学》2020年第1期
作为伤痕文学的奠基者,“文革”记忆一直构成刘心武写作的重要维度,对于这条线索的梳理可以成为一个作家不同时期关于“文革”叙事嬗变的极好个案。发表于《上海文学》2020年首期的《土茉莉》,刘心武用两位中学老师从“反右”到“文革”再到新时期的交往、反目与彼此记挂,再一次指向政治挂帅的荒谬年代里那些被侮辱和损坏的信念、友情和善良,以及几乎无法修补的倾圮的人性。依然可以说这是一篇伤痕小说,而且是远比《班主任》深刻,远比《班主任》更有警世意味的伤痕小说。小说里的数学老师和美术老师本都是痴迷于自己专业领域、无心他物的人,却在“文革”中迫于压力而彼此攻讦,此后再没有和解,他们日复一日地在混杂着惭愧和愧疚、嫉恨和怨怼的情绪中彼此密切关注着对方的人生行旅,最后数学老师的潦草而死所带给美术老师的震撼与悖谬的人生感喟,不正象征了三十余年来镂刻在那代人身上且时时隐隐作痛的那道伤痕?
也许还值得关注的是,小说中并不一味将批判矛头指向“极左”的政治思潮对人的拨弄,而是在更大的范围中来写人生“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无奈,即“非政治”的生活总是要被迫政治化。小说中写道,那场“风波”中,美术老师又一次被裹挟着去参与一个表态签名:“他知道君临跟前的是一种强大的政治磁场,他不能胆怯,不能让人笑话,不能沦为‘犬儒主义’的活标本。这和当年无论如何不能成为‘右派’一样,你必须站到正确一边”。这一幕让人想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托马斯被迫要去写声明抗议当局时所感受到的其中的“不可思议”:“所有人都对他微笑,所有人都希望他写反悔声明,而他一旦写了,就会让所有人都乐意!第一种人高兴,是因为一旦懦弱成风,他们曾经有过的行为便再也普通不过,因此也就给他们挽回了名誉。第二种人则把自己的荣耀看做一种特权,决不愿放弃。为此,他们对懦弱者心存一份喜爱,要是没有这些懦弱者,他们的勇敢将会立即变成一种徒劳之举,谁也不欣赏。”
曾晓文:《小小蓝鸟》,《小说月报》(原创版),2020年第1期
作为一个多年旅居海外的女作家,曾晓文此前的文学创作中,也创作了不少反映华人漂流和在异域寻找自我身份之类主题的小说,不过,本篇却是个例外。在这篇小说中,她虽然很自然地将故事背景设置在她的移民之地加拿大,人物角色也是一个拥有1/4华人血统的混血青年诺瑞斯和一个来自华人家庭的病童展飞,但它却打破了读者的阅读期待,摒弃了她此前一贯坚持的主题,也没有对漂泊海外的生活进行纵深切入,更没有耽溺于异域的风土人情而不能自拔,相反地,小说描写的是一个并不具备鲜明异域特色的故事,其突出表达的是关于人与人之间互相救赎的伟大力量。
乍看之下,小说并无多少新意,细细品味,倒也可圈可点。小说采用了故事套故事的结构框架,缜密精巧。著名的棒球运动员诺瑞斯因为一次寻求女友原谅的暴力事件被罚做病童医院的义工,在那里他结识了酷爱棒球运动的少年展飞,展飞渴望有一天能在自己临终前登上棒球运动场打棒球,费尽周折的诺瑞斯终于帮助这个少年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他得以没有遗憾、安详幸福地死去。诺瑞斯在救助他人的过程中也救赎了自己,女友被他感动,二人重归于好。
全文酣畅淋漓,可读性很强,这既得益于小说出色的叙事技巧和作者善于布景的能力,也与作者独具特色的幽默感有关。实际上,这篇小说很像是镜头和画面的组合,尤其是作者对激动人心的场面(如群殴、运动)的描述是非常精彩的:她对运动场面的全景式描述,并以细腻的笔触穿透人物的内心,让一场棒球赛打得有如电视剧TVB高潮般扣人心弦;开场诺瑞斯的暴力事件同样被写得鸡飞狗跳,作者不动声色地运用反讽技巧,将一场血雨腥风的场面写成了令人捧腹的闹剧。小说在整体上以闹剧开场,喜剧收尾,也给自身加分不少。
董立勃:《梅子和恰可拜》,《小说月报》(原创版),2020年第1期
董立勃酷爱将“梅子”作为他笔下的女主人公的名字,《梅子和恰可拜》的故事又为他的“梅子”系列小说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篇小说表现的时空感非常广阔,通过人一生的命运贯联起了历次大的政治事件。这些事件是促成人物获得新机遇,面临新选择的一个契机,但作者惜墨如金,对这些事件不做大的展开和论述。如小说中的“文革”,作者一笔带过,既无流血牺牲的暴力场面,又无痛哭流涕的忏悔场景,仿佛那场轰轰烈烈的全民政治运动对小说主人公梅子的个体生命并没有大的影响,只是将小说主人公梅子抛向了那个闭塞蛮荒的西部边陲地带而已。
不过,作为一个曾在新疆兵团农场成长经历的作家,在这篇小说中,董立勃对民族特色的表现不够明显。恰可拜的特立独行仿佛只表现在他那怪异的民族服饰和名字上,其中穿插的英雄救美、千里代人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