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现代汉语动量词研究综述.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品文档,助力人生,欢迎关注小编! 近年来现代汉语动量词研究综述 摘 要:现代汉语中的动量词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有关研究涉及动量词的来源、分类、动量词及有关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等多个方面。近年来,语法学家们尝试从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对动量词进行研究。本文试从研究趋势和不足两方面就近年来的研究做简要梳理。 关键词:现代汉语 动量词 综述 新趋势 不足 一、近年来动量词研究的新趋势 动量词表示动作的量,广义的动量词包括借用动量词、专用动量词和时量词。语法学家们对动量词的研究已不仅仅局限于其分类、重叠、语法特征、形象功能和修辞效果等静态研究,更多的是关注动量词在动态语流中和与之相关的其他词类、短语、句法结构等成分之间的语义和搭配关系。近年来,汉语动量词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和趋势: (一)尝试探讨宾语与动量词的次序问题 随着汉语语法研究的深入,语法学者深刻认识到,对动量词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其分类及用法方面,不能单纯就动量词而研究动量词,应深入到句子的内部,从句法层面上,通过对宾语和动量词的次序的研究,来探讨动量词的用法。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 1.从宾语名词的小类入手,考察二者的次序问题。 方梅(1993)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即N的指称性质出发,对此问题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考察。文章最重要的观点是:决定动词后动量成分和名词性成分次序的主要因素是名词性成分的指称性质(有指/无指、定指/不定指)以及名词性成分传达的是新信息还是旧信息这两个方面。 2.将动量成分和时量成分分别考虑,并对这两种成分进行对比,从而表现出二者的功能差别。 王静(20XX)详细考察了二者的差异,认为语序实际上反映了相关成分之间的某种力量对比。名词性成分和动量成分的前后顺序是由二者所具有的某种性质的强弱对比共同决定的,单方面考虑任何一个成分的性质,都不能充分解释我们的问题。任何一个状态动作或事件都含有发生的次数,发生的时间,持续的时间等诸多方面的要素,可以就各个方面对动作事件状态实施“个别化”。动量成分和时量成分对动词的量化作用强度不同。动词加时量成分表动作持续义时并不能对动作事件彻底“量化”,“看一上午《红楼梦》”并不意味着“看《红楼梦》”这件事彻底完成了。其次,动词分别和时量成分、动量成分搭配的广度也有差别,但动词带动量成分所受的限制要小得多。同时,那些不能带时量成分表示续段的动词,很多可以带动量成分。再者,汉语动量词形成专门表示动作次数的一个小类,但时量词没有形成一个专门的小类。动量词必须与动词同现,而且还与动词有一定程度的选择关系,如动量词“趟”,与之搭配的动词可以是“逛”“去”等,但不能是“唱、写、烤”;反之,说到“逛”一定用“趟”,不能说“逛一场”。相比之下,时量成分与动词的关系则要“自由”得多,它既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与名词共现,而且和动词也没有语义上的选择关系,二者的组合完全由表达的意思决定,是一种临时组合。 (二)深入地研究了动量词的借用问题 传统语法把动量词分为两大类:专用动量词和借用动量词。专用动量词较少,个性很强,一般不再分类,主要有:次、回、下、番、通、气、阵、遍、趟、顿、场等。借用动量词则有很多,但对其进行的专门剖析较少,以刘街生、蔡闻哲《现代汉语动量词的借用》一文为代表,文章考察了名词借用为动量词的情形。借用名词作动量词,是一种临时现象,这些词在语义上不构成一个特别的类,不过什么样的名词可以借用为动量词有很多限制,该文深入分析了名词借用为动量词的种种限制条件。立足于陈平(1994)提出的施事性和受事性连续统,在施事性上,施事>感事>工具>系事>地点>对象>受事;在受事性上,方向则相反。文章指出,语义成分的施事性越强,充任主语的倾向性越强;受事性越强,充任宾语的倾向性越强。作者认为只有在特定范围中受事性弱与V的相互选择性联系强且表示基本层次范畴充当工具成分的名词和极少一部分表示伴随成分的名词,才能进入表达动量的“V+数+N”格式从而借用为动量词。 (三)对动量词的语义特征的分析 对动量词的语义特征分析是动词与动量词相互选择的前提条件。吕叔湘先生指出:“动作的次数,一方面和量的观念有关,一方面也和时的观念有关”,从总体上指出了动量词的语义特征。邵敬敏(1996)在对动量词进行语义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动量词的特点及其匹配机制,并讨论了动量词与动词组合的种种复杂关系。作者通过动词与动量词的选择关系,结合语义特征分析把动量词分成四个层面,并相应地把动词分为六类。文章着重对情态量词进行了详尽的语义分析,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动词与动量词之间的相互选择关系,指出这种选择关系首先取决于动词本身的语义特征,其次取决于动量词本身

文档评论(0)

y312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