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ppt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ppt

  1.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强国探索之路梦之列宁...

注意区分三个不同的名称 沙俄(1547年—1917年) 苏俄(1917年—1922年) 苏联(1922年—1991年) 俄罗斯(1991年—至今) 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917年十月革命 1922年 俄国 苏俄 苏联 1917 1921 1925 1953 1964 1982/1985 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 独联体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社会主义改革 列宁 斯大林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1991 俄国(苏联)发展线索 第 20 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1、背景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面临什么样的形势呢? 材料一:1918年夏天,苏维埃已被战火包围,红旗只在1/4的国土上飘扬,全国3/5的人口在反革命势力控制之下,即使在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反革命恐怖和破坏活动也十分猖獗,8月30日,恐怖分子刺杀了彼得格勒肃反委员会主席乌里茨基。同一天在莫斯科又谋刺列宁,列宁身受重伤。 材料二: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重要的粮食、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以至城市人口每两天才领到1/8磅面包。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 思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1920) 1背景 展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 1)、直接目的: 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 2)、主观目的: 实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直接过渡 材料一:后来,列宁在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俄罗斯同它的主要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 材料二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政治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列宁选集》 思 1919年2月开始每人每天由国家定量分配粮食, 6月, 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被查禁,市场被取缔。城市居民不得不悄悄去农村用口袋背粮回来,于是“背口袋”活动盛行起来。 “背口袋的人”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人。在整个国内战争期间,供应城市的粮食约有一半是由“背口袋的人”运进城里的。 ——闻一《俄罗斯通史》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实物配给制 余粮收集制 企业全部国有化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背口袋的人? 战时+共产主义 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理想预设 :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取消自由贸易 3、内容 阅读课本94页:《历史纵横》 评价“余粮收集制” 材料: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缓解了城市的饥荒,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成为扭转战局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展 苏俄红军凯旋 国家集中了物力人力,保卫了新生的政权。 这是一个英勇的奇迹 4特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 兼有“战时”“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5实质 6结果 1919-1920年,红军终于把白军全部击溃,并把外国军队赶出俄国,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 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企图用单纯的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展 7评价 材料1、有人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背离了经济规律,但政治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且反映了人民急切的美好的愿望。 材料2课本:95页“学思之窗” 我们应如何看待“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它是苏俄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②它的实施能保障军事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 ③为苏俄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 ①内战后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结果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②并非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议 单位:普特 1913——1921年苏联粮食产量 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 从“立战功”到“调枪口” 曾在“十月革命”中打响第一炮的“英雄”,却将枪口对准了苏维埃政权 。 《列宁会见上访农民》 列宁的反思 为什么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人民冒着杀头、坐牢的危险,勒紧裤腰带跟着我们走,而在用鲜血与生命换来和平

文档评论(0)

anm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