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之为:《过昭关》的中国乡土审美符号探微.docVIP

“无为”之为:《过昭关》的中国乡土审美符号探微.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品文档,助力人生,欢迎关注小编! “无为”之为:《过昭关》的中国乡土审美符号探微 王柯 居佳英 一、底色:去“奇观化”的山川虚静之美 20世纪80年代起,厚积薄发的“第五代”导演将中国西部山村的故事带入国际视野,文明与蛮荒交织的历史影像,在未经克制的光影表达中倾泻而下,以黄河水、黄土地为精神食粮的瘠薄记忆,一度成为了风靡西方的异域符号与民族寓言。陈凯歌《黄土地》(1984)、《孩子王》(1987),张艺谋《红高粱》(1988)、《秋菊打官司》(1992)等一批经典影片,以主观视角、强烈的喻指性为共同特征,通过乡土文明与苦难叙事的奇异交织,形成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审美创设。“第五代”作品中的沟壑荒丘,与噙着悲壮热泪的人文景观相向而行,构建了国际话语下中国乡村电影的审美趋向。 《过昭关》缘起于中原腹地,故事中渗透着导演霍猛的生活历程,它的写实风格与“第五代”的乡村想象大相径庭。这样一部堪称地道的中国乡村题材影片,最初是以平遥国际电影展的平台映入公众眼帘的。作为近年来亚洲电影会展的新星,以竞赛单元为主体的平遥国际电影展,为青年导演提供了广阔话语空间。“平遥电影展的选片思路是将目光投向好莱坞之外,投向东欧与拉美,投向那些容易被中国观众忽略的地方”[1],建立在东方文化镜像下的《过昭关》,凭借最为本土化的乡村题材,捧得费穆荣誉·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等多项大奖,足见我国电影市场在文化逆差下的主体认同。萦绕在耳际的犬吠蝉鸣,暑气未尽的夏日黄昏,该片给人以恬淡闲静的初见印象,一如每个80后的同知性感受,儿时的暑假从逝去时空中渡水穿林而来,人物点缀其间,与怀旧氛围浓郁的景观合而为一。景别上,导演多选择远景、中景构图,尽可能地呈现平原地貌下的开阔视野,不见了西北的纵横沟壑、塬梁峁川,亦没有西南地区营造感官落差的错崖断山,直行的道路和无际原野所带来的视觉散射,反而更加契合乡村电影的平白语调。虽然片中定点透视的手法略显单一,无法达到横移镜头的“点景之趣”,但对于一樽乡野生活的小品而言,固定镜头削弱了影片的风格化效果,与身边生活无异的真实气息铺面而来,毫无穿凿凑泊痕迹的情节,更增添了对现实的精神感受。 7岁的男孩宁宁到乡下的爷爷家过暑假,祖孙二人骑着一辆三轮车,前往三门峡探望爷爷久病的故交,本片的故事情节是简洁洗练的,画面内容却并不匮乏。除却泥瓦房、黄狗、西瓜地等原汁原味的乡土符号外,来自田野林间的声音更令人备感亲切,导演抓住了儿童对声音的敏锐天性,风雨声、犬吠声、脚步声、蟋蟀鸣叫、偶尔经过一辆摩托车的轰鸣,宁宁耳朵中的农村景象不断更迭、流逝、幻化,视觉的滞止与听觉的流动,使得影片的叙事时间更显潺湲,在缓缓推进的情节旅程中,乡村题材影片的虚静之感骤然升起。 尽管《过昭关》镜头画面中来往穿行的人物不少,却依然难掩现代化进程中乡村空寂萧条的宿命,日居月渚,爷爷与哑巴老人独守的几座老屋,犹如老人残缺不全的牙齿般浸漏着风雨,前来收购西瓜的城镇青年引发了片刻喧闹,一切归寂后乡村的影像则更加静默。该片以盛夏光阴为开篇,以隆冬时节作结尾,百鸟飞绝后的荒寒村落,只留下生于斯长于斯,也必将死于斯的古老住民。白雪覆盖的平原景观如泼墨而成,电影终结于枯槁零落与隐秘新生的环境中,对人生的大悲大喜、大彻大悟,以一种传统水墨画般的清寒风姿而终结。生与死的交错是《过昭关》的核心主题,為了表现形而上的诗性追求,导演在客观纪录的同时,也在尝试着剥离场景的世俗化表征,从劳碌奔忙的身影中抽离乡村虚静的美学意象,这是片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一次精神共读,即便没有夺人眼球的天堑险滩,以真实农家为叙事背景的本片也可以因“虚静之美”取胜。 二、向度:渡人与自渡的功能性叙事 一部特别的公路类型片,放在中国农村背景中,是《过昭关》题材之外又一重审美。占据全片绝对篇幅的旅途,以及路途中的城乡空间处理,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乡村相对单一的景致,随着固定镜头下移动主体的逐渐远去,车轮中不断转换、迭变、隐去的风景产生了符号涵义,帮助人物完成心灵的出离与救赎。国产公路片多以喜剧形式表现旅途中的情感冲撞,已知终点与各种未知事件的结合,为笑点的排布埋下绵密的伏线,而本片祖孙两人的路途却温馨而平淡,一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短暂旅程,在终了之时,更有悲欢交集之韵味。 在淡而美的道家思想中,出行讲求天成自然,李福长老人在得知旧友在三门峡病重住院的消息后立刻决定启程,他没有汽车,甚至没有摩托车,李福长带着孙子、骑着改装三轮颤颤巍巍地上路,刚出村便开到了路旁的农田里。影片中的这些设定都跳出了公路类型片的常规思维,在理想化的影像世界开始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导演对旅途“三段式”的拆分过于工整,导致电影丧失了部分突然撞破的意外之美,但爷爷的每次劝解都传达得十分到位

文档评论(0)

wh458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