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和他的欧洲.docx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卡夫卡和他的欧洲 公元1883年,来自德语家庭的捷克犹太人弗朗兹·卡夫卡生于波希米亚的布拉格,成为了奥匈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的子民。41年后,他以捷克斯洛伐克公民的身份在维也纳郊区去世。他能说德语、捷克语、法语和意大利语,成年后还学会了意第绪语。他热爱犹太传说和德国文学,同时大半生又都浸泡在捷克文化中。这位卡夫卡先生首先是一个欧洲人,一个国际主义者,然后才属于各个民族和文化。死后,他被看做是一个重要的犹太作家,也被看作是最伟大的现代主义德语作家,到1945年以后,他又被当做是德国和奥地利的文学标志。最近这段时间,他又在家乡捷克获得追捧,这里的人们曾在他作品的鼓舞下奋起反抗苏联的统治。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卡夫卡是所有用德语写作的作家中最为普世的一个。 然而,那个催生了他的国际主义风格的欧洲已经逝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凡尔赛和约》撕开了连接欧洲的各个纽带,希特勒更直接把欧洲打得粉碎。在今天的欧洲,犹太人很少住在卡夫卡时代的犹太区,曾经多语言混杂的奥匈帝国地区也已经变成了一个个的单一民族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纳粹大屠杀过去之后,布拉格也陷落在铁幕后面,卡夫卡的作品在其家乡遭到查禁。到欧洲的犹太人被消灭后,捷克当地的德语人群也在1945年遭到驱逐。而上述这一切灾难发生之前,紧张和焦虑便早已遍布于欧洲,也正是这种情绪造就了卡夫卡的作品。当然,这并不是说,二十世纪后半期的世界和卡夫卡的世界是脱节的。卡夫卡形象中的焦虑、文化错位和面对终极问题的无力,即使在今天仍令我们感同身受。 少年時代,卡夫卡在布拉格的德语语法学校接受教育,上这种学校的主要是说德语的犹太人。他也学过拉丁语和希腊语,这意味着他可以阅读经典作家的作品原文。他也读过德国和奥地利的经典文学,如歌德、克莱斯特和格利尔帕泽的作品。作为一个说德语的人,这些是他所接收的文化遗产;而作为一个犹太人,这些遗产又不真正属于他。他也毫无疑问把19世纪伟大的文学作品纳入了他对现代传统的理解。在俄国,他热爱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法国,福楼拜;在英国,狄更斯。他读这些东西并不是为了感受什么异域风情,这些作家和他一样都是欧洲人。在他死后,这种所谓“大家都是欧洲人”的感觉已经消失殆尽了。 卡夫卡的外语能力在今天看来颇为惊人,但在当时毫不奇怪:他那位没什么文化的父亲也能说不少种语言。赫曼·卡夫卡小时候在家说捷克语,在学校说德语。在不断的迁移中,卡夫卡家族从皇帝治下的犹太二等公民变成了半被同化的资产阶级商人。变化的速度很快,新的社会产物非常脆弱。在卡夫卡的欧洲,一切都在变迁,一切都濒临灭亡。在他去世十几年后,欧洲就走向了无人能预见的野蛮状态。他那些破碎的意象,那些挣扎于自身完整性的人物,以及他们所面对的毫无责任感的政府,正是欧洲恐怖时代前夜的标准形象。 卡夫卡的小说中很少有明确的地名,但并不是说他的作品都没有地点。“外来者”是他最喜欢的形象之一:《城堡》中的K最为明确,而《审判》中的约瑟夫·K也对他自己的城市感到陌生。 在卡夫卡的时代,欧洲的价值观正被尼采、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著作所动摇,他们的思想也在卡夫卡的作品中留下了印记。政治上,小国正在孕育中,捷克、波兰、匈牙利、南斯拉夫都在开始反抗维也纳的帝国统治。这也是国际社会民主主义崛起的时代,布尔什维克在1917年革命成功,德国在1918到1919年发生了短暂的革命,布达佩斯也出现了类似的起义。当然,对卡夫卡来说,最主要的问题则是反犹主义的高涨和犹太复国运动的萌芽,他对后者有着巨大的兴趣。对遍布这个时代的科技革新,卡夫卡的感受则是爱恨交织。波希米亚地区迅速的工业化使之成为了帝国的工业重镇,卡夫卡自己的职业——工伤事故保险——也处于工业发展的尖端,科技、工业以及随之而来的劳资关系问题正是他谋生的渠道。他的第一位未婚妻菲丽丝·鲍尔在一家高科技公司上班,这正是她吸引他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之外,伴随着变革中的文化认同和阶级斗争,卡夫卡的一生也见证着妇女地位的改变。他喜欢强大独立的女性,鲍尔在她的行业里便处于前沿领域。米莲娜是卡夫卡生命中另一位重要的女性,她也毕业于布拉格著名的密涅瓦女子高中。在卡夫卡的妹妹违抗父母意愿想要“嫁出门”时,卡夫卡支持了她。 卡夫卡虽然在小说里不怎么提及地名,但通过他的日记和信件可以看出,他在文化上植根于中欧。他通信对象们的出生地和居住地说明这一地区在文化上的边界。他们最终去世的地点则经常远在天边,从中也可以看出历史和地理在这一地区和时代的关系。菲丽丝·鲍尔是一位同化的柏林犹太人,希特勒上台后逃亡美国,最终于1960年去世。她的好朋友格蕾特·布劳克和她有着相似的背景和职业,但移居意大利后仍死于纳粹大屠杀。米莲娜是捷克基督徒,因政治活动遭纳粹迫害,1944年死于集中营。朵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h458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