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传说“望夫云”中体现的婚姻形式.docxVIP

白族传说“望夫云”中体现的婚姻形式.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白族传说“望夫云”中体现的婚姻形式 摘 要:“望夫云”的故事是大理地区广为流传的白族民间故事。在以往对于《望夫云》故事的研究中,学者们常把焦点放在该故事在“神话”领域中文学价值的探讨,但对其从民族学领域的研究却十分鲜有。在此通过对望夫云故事演变发展的梳理、分析其中所反映的婚姻形式变化以及其中的“望夫情节”三个方面来阐述“望夫云”故事在演变过程中体现的婚姻形式变化,从民族学的角度对该传说作一个初步的探究。 关键词:望夫云;民间传说;白族;婚姻形式 中图分类号:I2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XX)05-0103-03 在“民间文学”的领域里,最能够体现某地特点的当属“风物传说”。风物传说是基于该地区某个特殊的自然景观或独特的气候现象,将该地区人们的价值判断、善恶观点等寄托于此而形成的一种民间文学形式[1]。风物传说,不仅记述该地的特殊景观,还反映着该地区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历史观。在有关于爱情方面的传说里还能分析出该地区(或民族)的婚姻家庭观念。 世代流传于大理地区的白族民间传说《望夫云》也正是因为具有以上的特点,才更加具有值得被研究的价值,在此针对其中所反映的“婚姻”变化进行研究。 一、《望夫云》故事的变迁 (一)《望夫云》产生的基础 《望夫云》的故事最早是在“无渡云”的基础上形成的。“无渡云”原是一种伴随着狂风而在洱海上空出现的特殊天气现象。生活于此的渔民在看到“无渡云”时就知道洱海水面上有大风,不适宜出海捕鱼。相关的记载最早出自于明代嘉靖年间李元阳所编写的《大理府志》卷二“古迹”中“无渡云”条,仅二十字,只是叙述了自然现象,没有相关传说,也没有“望夫云”之名[2]。但是“无渡云”被人们发现并记录,表示人们对于这种自然现象的重视程度,在此基础之上为其编造一系列动听的传说也就有了最起码的可能性。 真正的“望夫云”之名则出现于清代康熙年间黄元治编撰的《重印大理府志》之“精气化云”[3]条,相应也具有了传说。 此外,清代康熙年间的东轩主人在《述异记》卷下有云:“赵州有洱海,土人诣大理府必由之。然风波甚恶,稍知自爱者,皆从陆路。其海中有望夫云起,则不敢行。相传镇一孽龙在海中央,其雌龙居苍山,每欲相会,则苍山云起……。”这是所有“望夫云”[4]故事中唯一不以人为主角的版本,但这个版本的出现可以表现出当时的人们对于“无渡云”的认识开始加入了人类的情感。 这些有关于“无渡云”的记载和有关于“望夫云”的简要记述成为《望夫云》这个故事产生的基础。在这种对自然的探讨上,《望夫云》的传说也开始有了独立的故事。 (二)《望夫云》故事的雏形 最早有关“望夫云”的故事是反映原始信仰和佛教密宗之间的斗争为主题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版本: 其一:明淡生堂抄本《南诏野史》载,开成二年(公元937年)“丁已,昭成王女崇真寺烧香,回到城西,见乘白马人摄去,寻之不得.王告于僧,赞陀曰:‘此山神也。’乃设灯照之,果在苍山下.僧怒,欲行法移山于河,神俱,乃愿献宝珠,王从之。”[5]胡蔚本则谓:“山神惧,献宝珠供佛,僧乃已”。 其二:《大理县志稿》:俗传蒙氏时,有怪摄宫中女,居于玉局峰巅。女所欲食,怪给之不绝。因山高候冷,女苦之,与索衣。怪慰之曰:“河东高僧有一袈裟,夏凉冬暖,可立至。”遂夜至洱海之东罗荃寺,将袈裟盗出。僧觉之,以咒厌,怪溺死寺西水中,化一大石坪,俗呼石骡子,女望之不归,遂郁死,精气化为云,名望夫云。梅岁冬再现,即大风狂荡,有将海中之石吹出不止之势[6]。 其三:尤中的《僰古通纪浅述》中记载:“主有一女,往崇圣寺行香,回至城西,遇一男子,骑白马,披黑毡,摄女而去,三日弗返。主怒,言于师。师曰:‘此山神所为。’乃设灯,请召诸山神。主手执炉,俯伏而窥,女果在苍山神座下。师与主议、铸铁牛铁索,曳点苍山填于东海,调洱水于西山。山神惧,央大尊神以无价神珠求主赎罪。”[7] 以上的三个版本,归结起来就是山神掳走公主,法师帮助国王找回公主并使山神顺从。虽然,在这两个版本里还不能说《望夫云》的故事开始有了其独特的情节和主旨——即还没有点名“望夫”和“云”之间的关系。但同时该故事类型却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现实,即南诏以佛教建国,且佛教和原始信仰之间依旧存在着很大的矛盾。而故事的结尾也很明显的表明着人们(主要是上层统治者)的倾向——崇尚佛教,希望由佛教替代原始宗教。 (三)《望夫云》故事的成熟阶段 当《望夫云》的故事的发展进入成熟阶段时,不同版本增多,但总归是男女主人公相遇之后“反对者”会将男主角害死在海里,男主角变成石头骡子,而女主角历尽艰辛为救夫死去,随后精气化为云,并在起风时望向大海。同时,

文档评论(0)

wh458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