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2 红烛》课件.ppt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2 红烛》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品味语言 2.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明确】:用“侵”字性质明确,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残风是一种邪恶的势力,它的行径完全是邪恶的行径。此其一。其二,“侵”字的适用范围大,因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风有大有小,而烛火在或大或小的风中也程度不同的摇曳晃动。用“着急”更能表现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唯恐不能为人世间创造光明,以无私奉献为天职的灵魂。 文学常识 闻一多的诗歌“三美”主张 以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派” 音乐美 绘画美 建筑美 倡导者 内 容 意 义 作 用 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 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 强调词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 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画面。 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 新诗格律化 早期白话诗的作者如胡适、郭沫若等人,他们所写的新诗是不讲究格律的,他们推崇“自由”与“自然”。但后来徐志摩、闻一多等人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即用白话写诗,也讲究诗的韵律。如徐志摩的新诗多以四行一节,且多有押韵。闻一多提出了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建筑美就是要求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句(行)与句(行)之间要均齐。徐志摩、闻一多等是新格律派的代表诗人。 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闻一多的新诗代表作《死水》。 2.尝试运用托物抒情的手法写一首小诗歌。 感谢聆听! * 红 烛 第一单元 第2课 学习目标 今日学习任务: ①检查《沁园春.长沙?》注释,背诵 ②预习新课红烛,疏通字词,熟练朗读,了解作者? 新课导入 1.回忆学过的有关闻一多先生的课文。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最后一次讲演》 2.请你谈谈对闻一多先生的印象。 在湖北浠水县闻一多纪念馆内的这段文字是他的家乡人民,也是整个祖国对他的追怀之辞。 闻一多简介 创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初有成就。然而,仍念念不忘对文学的深情,加上寂寞的异国生活和消魂的思乡之情,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创作了大量爱国诗篇。 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书局出版。 1923年,闻一多在美国,与美国科罗拉多学院中国同学会合影。(后排右起第二人为闻一多) 创作背景 《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也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既有对爱情、自然的歌颂赞美,也有对前途渺茫的感伤和哀怨。在风格上,《红烛》已经初显“三美”创作原则(音律美、绘画美、建筑美)。 初读感知 1.听读示范音频,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 (可插入本资源中《红烛》课文朗读教学资源。) 2.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3.指名朗读。 1.读准字音 蜡炬(là jù) 慰藉(wèi jiè) 耕耘(gēng yún) 烧沸(shāo fèi) 2.写对字形 3.掌握词语 慰藉:安慰。 整体感知 诗人笔下的“红烛”形象 红烛为何燃烧成灰? 红烛为何伤心落泪? 红烛燃烧自己有何心愿? ——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 ——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 ——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 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 解读内容 细读探究,梳理 “红烛”形象 红  烛 【任务一】理解标题 1.蜡烛有红有白,诗人为何以《红烛》为题? 明确:本文以“红烛”为题,用红色的蜡烛象征诗人对祖国的一颗赤诚之心。 【任务二】逐节赏析 1.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歌主体扣住了引子中的哪两个字写红烛?说一下理由。 “灰”与“泪” 2、3、4节——“灰” 5、6、7、8——“泪” 2.开头“红烛啊”贯穿全诗,这用什么修辞?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明确:反复的修辞方法,局部复沓吟咏,形成诗节的排比,便于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 3.《红烛》一诗,第2节中说“一误再误”,而第3节却说“不误,不误!”前后是否自相矛盾? 点拨:前后并不自相矛盾。“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一反一正两种回答, 更强烈地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 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4.怎样理解“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点拨:是诗人对红

文档评论(0)

创新就是动力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