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10人教课标版.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本课内容比较浅显 ,主要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 ,把握孟子论辨艺术 , 理解其 “仁政 ”思想 ;掌握文言词汇及文言现象。所以重点让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 学生的文言基础较弱 ,先布置预习 ,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引导。 《 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孟子所提倡的 “仁政 ”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掌握 “数、发、直、兵、胜 ” 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 “于、之 ”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遵循自主探究学习的原则,鼓励学生自己解决一些浅近的文言现象;引导学生对主要 文言现象作一些归纳,对规律性的知识宜作适当小结;比较评价孟子的 “仁政 ”思想体系。 .理解并评价孟子的 “仁政 ”思想,并更好地理解新时期党中央提出高度重视 “三农问题 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掌握一词多义,理解并评价孟子的 “仁政 ”思想。 教学难点: 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 课时安排 :课时 (重点在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 之所以会这样,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来学习 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从中可以再进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 想。文本解读 二、知识积累 孟子 、 《孟子》 及时代背景 ()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 世常以“孔孟”并称 , 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 . 仁义 思想核心 , 仁政 政治主张 民本思想 主要政治思想 , 性善论 仁政的理论根据 . 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 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 , 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 . 《孟子》共七 章 , 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 , 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其中主要是对话式论辩文,每章围绕一定的中心展开。 《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四书”,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时代背景: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 “争地以战,杀人 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导致了兵员缺乏。 劳力不足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魏国在梁惠王之前是一个强国,但梁惠王期间,连遭强秦重创,衰落下去,以至都 城由安邑(今山西夏县)迁至大梁(河南开封 ).为了重新称霸于诸侯,梁惠王不得不励精图 治,招贤纳士,孟子也在这个时候来到了魏国。 三、解 “寡人之于国也 ”原句是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 ”,古代国君的自称 ,今 是形影孤 的人,即孤家寡人。 “焉 ”“耳”“矣”均是文言句末 气助 ,重叠使用,加重 气。 原句是主 句,感 句。 “于 ”,介 ,与 “国 ”合成介 短 。 “之 ”,用于主 和介 短 之 ,提 气, 介 短 的意 。 四 .整体感知 . 篇 文 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 , 次 是 什么 展开 的? 明确: “民不如多。 ” .找出文章中 及 “民之加多 ”的 句。全文 构自然呈 。 [投影]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段 无望民之多于 国也、 、段 斯天下之民至焉、 、段 . 学生用自己的 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 明确:梁惠王自 “尽心于国 ” 孟子 “民不加多 ”之故。孟子以 “五十步笑百步 ”作答,指出梁惠王与 国之君一 ,接着 自己的主 来回答梁惠王的疑 。 四、合作探究 (一 )提出“民不加多”的疑 。 .在提出 “民不加多 ”疑 前, 梁惠王先是自 曰 (学生回答) “寡人之于国也, 尽心焉耳矣。 ” 什么 是 “尽心焉耳矣 ”?具体做法是什么? 明确: “河内凶, 移其民于河 ,移其粟于河内;河 凶亦然。 ” .通 和 国相比,梁惠王感 如何?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 的疑 ? 明确: “察 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 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二 )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孟子 梁惠王 个疑 是如何分析的?他是怎 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 国之政并无本 区 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 人力的心理来宣 “仁政 ”思想;孟子不直接回答 “民不加多 ”的 ,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 争 。 . 推 王好 , 以 投其所好 便于启 以五十步笑百步, 何如 引王自己回答,自我否定 王如知此 ?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成 ) 弃甲曳兵:形容打 仗逃跑 的狼 相。 五十步笑百步:后

文档评论(0)

135****884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