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父母是启蒙老师──丁肇中的成才之路.docx

父母是启蒙老师──丁肇中的成才之路.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父母是启蒙老师──丁肇中的成才之路 1974年11月,一个震撼世界物理学界,特别是高能物理学界的消息传开了:丁肇中领导的实验小组发现了“丁粒子”。1976年,丁肇中继杨振宁、李政道之后,成为第三位中国血统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回忆他的成才之 路,也包含了父子情深。 血浓于水的亲情。 正如丁肇中所说: 我的父母待我思重如山,他们不但生育了我,抚养了我,更 注重教育我,琢磨我,我的成才成器,首先应感谢我的父母 ──我的启蒙良师。 丁肇中的祖籍是山东省日照市。父亲丁观海、母亲王隽英都 是大学教授。1936年,丁观海和已有身孕的妻子隽英到 美国进行学术访问。2月4日,王隽英意外早产,在美国安 middot; 亚柏尔大学的医院里,临盆分娩了一个男婴,他就 是后来荣获诺贝尔物理奖的丁肇中。 3个月后,王隽英怀抱婴儿回到中国,回到丈夫身边,并于 暑假间同去山东日照了宅省亲。不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丁 观海和王隽英又携儿到重庆。丁观海在重庆大学、复旦大学 任教,王隽英则在四川教育学院工作。 在兵荒马乱的岁月里, 小肇中没能进小学读书。为了教育好孩子,夫妻俩共同商讨 制订了教育儿子的方案。夫妻俩都有了双重的教育任务:白 天在大学里当教授,晚上则在灯下教自己的孩子读书。 他们对小肇中的学习一点也不放松,白天复习功课做作业, 第 1 页 晚上灯下先由母亲检查批改作业,然后由父亲教新课。亏得小肇中聪明好学,知难而进,因而尽管功课压得很重,还是游刃有余,空下来不是画几幅静物写生,便是拍皮球,而他玩得最多的还是用黏土捏各种玩具摆龙门阵取乐。 1948年冬,丁肇中随父母定居台湾的台中市,先后人台中市丰原中学、台北市的成功中学和建国中学就读。读高中时,他最感兴趣的是历史,但很快又意识到,在历史上寻找真理比在自然科学中寻找真理要困难得多,因而又把兴趣转向物理和化学。 中学毕业后,丁肇中被保送进台湾成功大学,但他一心向往的是进台湾大学。他报考了台湾大学又名落孙山,最后还是回到了成功大学。此时,他没有灰心。他认为,这次失败并不能代表前程的失败。他更加踏实地学习。父亲看到他的刚毅自信的精神,表示全力支持。母亲则鼓励他说:你要记住一点,不管你学哪一行,你一定要成为那一行的佼佼者。 1956年9月,丁肇中赴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并经过艰苦努力,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他选择了哥伦比亚大学尼文斯实验室,经过两年的努力,发现了重氢分离子,第一次获得了自己的实验成果。接着,他有一系列的新发现。特别是在1974年8月,在高能加速器的质子碰撞实验中,他发现了一个新的粒子,即“丁粒子”。“丁粒子”是已发现的原子核子几百种粒子中重量最大、寿命最长的一种,轰动了 第 2 页 沉寂十多年的高能物理学界。为此,丁肇中获得了1976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并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这是美 国科学家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第 3 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5****884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