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语文教材与品德教材之间的关联性和协调性.pdfVIP

试论小学语文教材与品德教材之间的关联性和协调性.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小学语文教材与品德教材之间的关联性和协调性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和《品德与社会》实验教材为例 课程教材研究所综合文科中心郭雯霞 一、问题的提出 日前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任课教师绝大多数为兼职教师,一般来说, 由小学语文教师兼任的较多。 而正因为兼职, 语文教师会觉得备课量大, 备课任 务重。(本文所指语文教师,为兼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以下简称教师。 )较之 语文这一主流学科,教师会潜意识地将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边缘化,消极对待。 因此,在现实的教学中, 就存在着教师轻视品德课教学的现象。 但新课程品德与 社会作为培养学生做人的学科,其对学生从小养成过有道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 做一个有道德素养的公民起着很重要的启蒙作用, 实在不可偏废。 而语文学科蕴 涵的人文性、 思想性、 文以载道之观念, 与品德学科也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和融通 性。语文学科完全可以从品德与社会学科中汲取营养, 提升语文教学的内涵; 借 助品德与社会学科, 奠定语文教学的知识资源, 并提高语文理解、 思考能力的广 度、深度、力度。同样,来自语文学科的营养也有利于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二者 融合的价值远超过单一学科。 下面,笔者将从多角度探寻语文和品德与社会两个学科之间可能建构起 的关系,提示语文教师可充分利用两个学科之间存在的关联性、 协调性和融合关 系,有效地整合资源,运用不同学科的优势和功能,为教学服务;帮助学生学会 ——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1 / 6 运用已有的认知经验等,重构、整合自己的认知结构,学习联系地、发展地认识 事物的思考方式和学习方式;增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同一学年:主题相同,教材文本内容的价值取向同一,意义同构 (一)故事情境与主题活动:认知迁移和提升、资源互补 在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画杨桃》一文中, 教师针对学生嘲笑一位同学 将“杨桃”画成“五角星”,用这样一段话指出事情的本质: “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 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 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 不要忙着发笑, 要看看人家是从 什么角度看的。 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 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语 文》三年级下册,第 43 页) 语文的教学要求是: (1)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 把老师说的那段话背 下来; (2 )读课文,交流一下,读后会想到什么; (3 )课文中有些句子意思深 刻,抄下来。如“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 画走了样。”(《语文》三年级下册,第 44 页) 语文是通过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故事,借助语言文字形式、文本解读, 获得感悟。启示学生明白道理: “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 从社会认识和道德审视的角度来看, 这篇课文包含三层含义: (1)事物 本身具有多样层面; (2 )面对一个事物,我们应相信自己,有自我的表达; (3 ) 因为每个人不同, 才会有他们各自判断的理由和经验, 所以要认同别人可能与自 己不一样的地方。 从教育目标来讲,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表现为学会理解和 认同自己及他人,彼此建立平等、尊重、和谐的关系;在认知、能力方面则体现 着认识人、事、物的一种思考方式

文档评论(0)

152****368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用心创作文档如果出现文档出现问题请联系我给您解决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